參、內惟站車站

本站鄰近內惟埤美術館園區北端,區域舊名『內惟埤』,因環境低漥而滿佈原始濕地與水塘,碧波、荷風、野趣意象,變成為老高雄人所懷念的記憶,藉由景觀與站體的順利啟用,將『內惟埤』昔日景象加以傳述,開展濕地景觀之新風貌。曾有諺語"吃內惟芋,不知內惟路"描述內惟聚落水圳濕地密佈景緻,豐富的農田、人文與柴山生態景觀,在內惟地區交織著生態交鳴的樂章,如照片2。綠蔭穿陽尋秘徑,「內惟」清朝年代,聚落有土石或竹籬圍牆垣,謂之「圍」,係清代防匪亂,府縣置兵鎮守保護地方,因而得名。光復前後,改「內圍」為「內惟」,因此以弧型密林為牆垣之意象,加入景觀濕地傳達出曲水風塘的地域風貌;車站出入口以視覺穿透性高的鋼構框架組,通風井分設於車站兩端,採上吹式施工,以減少量體,通風井及冷卻水塔,均座落於園道綠帶內,運用綠帶隱藏設計,以降低對都市景觀之衝擊,如圖5。

1202-6-1

照片2內惟站現況

 

1202-6-2

圖5 內惟站縱剖面圖

站區鄰近高雄聚落發源地內惟埤,昔日農業埤塘脈絡清晰,荷葉扶疏搖曳的景緻,構成都市舊記憶之連結,並結合荷葉水珠剔透之情境氛圍,構成車站主要設計理念,如圖6,建築特色如下:

1.地坪規劃:採灰白色為主體色,搭配象徵荷葉的翠綠色系作引導動線,以模矩化分割基準,公共區採用淺色崗石地磚搭配花崗石收邊。

2.天花板規劃:傳達荷葉間波光乍現意象,整體採米白色為主體色,中央造型天花採翠綠色系為主。

3.牆面規劃:採米白色琺瑯鈑搭配地平與天花模矩,未來並配合牆面公共藝術與導引設施佈設。

4.造型:站體頂板予以部分挑高,採用側窗採光至旅客公共區,月台中央則採用挑空設計,引入公共區之自然光導入月台層,創新地下車站的視覺觀感。

5.材料:主要為型鋼、琺瑯鈑、強化玻璃、燒面與亮面深色花崗石,及不銹鋼氟碳烤漆金屬扶手欄杆。

6.色彩:以灰色暨金屬原色系為主。

7.照明:除滿足基本機能需求外,更藉由景觀燈之設置,塑造週邊特有之夜間氣氛。

1202-6-3

圖6 內惟站現況配置

肆、綠建築及節能減碳作為

本案配合政府政策執行節能減碳策略,並落實於各施工階段,從交通運輸策略及工程硬體設施兩大方向,以Reduce、Reuse、Recycle三大原則加以推動;交通運輸策略以提升運輸效能、減少油耗為主,地下站啟用後消除3處平交道,杜絕路口柵欄處車輛延滯怠速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工程硬體設施運用新工法及新材料,並落實綠建築理念,充分考量工程全生命週期節能減碳之執行,如表1。

表1 本案採行之節能減碳作為

項目

工法或材料

結構/地工

•自充填混凝土(車站隔間牆)

•高強度鋼筋(車站結構)

•系統模板(車站側牆、頂板)

•切削樁明挖覆蓋工法(中華地下道)

•托底換柱工法(大中陸橋)

•大口徑橫交管吊掛保護(華榮路口)

建築

日常節能(主出入口Low-E玻璃屋頂隔熱層照明節能)

二氧化碳減量(飛灰爐石等卜作嵐材料)

廢棄物減量(洗車台覆土防塵網)

水資源(衛生設備省水標章)

污水垃圾改善(垃圾暫存室專用污水設備)

水電/環控

•LED燈具

•二線式燈具控制系統

•給排水系統

•屋頂太陽能光電系統

環境保護

及管理

•文化古蹟景觀之融入(雙層古道遺跡考古監看)

•敦親睦鄰減少抗爭

•遠端監控,有效管理

 

伍、結論

1.高雄鐵路地下化成功結合站區開發,帶動都市更新,本文兩車站創新不離懷舊,呈現創新結合懷舊的意象,意象連結納入車站永久建築裝修,成為建築之一部分,建造出令人感動的車站。

2.本案的開發經驗,成功縫合高雄地區歷史紋理與都市成長軌跡,期許新建中的台南鐵路地下化,為來年(民國113年)通車啟用,再創城市新風貌。

3.軌道建設刻不容緩,筆者深感鐵道文化資產的魅力,本著車站美學再進化,科技建築納入古蹟、藝術、在地文化、語彙共鳴的初心,型塑文化地標,自詡為美好台灣貢獻心力。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