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耐震補強:四號鋼筋之植筋

在補強工程中,無論是翼牆、剪力牆或是擴柱補強工法,都需要藉由植筋將既有結構及補強結構相連接,因此植筋的妥善施作與否,決定了該結構補強的效益[1]。有鑑於此,文獻[2]提出一套植筋施作流程,並以三號鋼筋、設計降伏強度2,800、埋置深度10cm,進行一系列試驗,並將試驗結果提供給工程師參考。

但影響植筋拉拔強度之原因繁複,僅以完整植筋流程施作,未考慮實際狀況,仍可能導致植筋強度不足。因此,本文以門型構架試體,採用四號鋼筋、設計降伏強度4,200、埋置深度13cm,於其梁底部、基礎面上及柱側邊施行植筋,探討混凝土抗壓強度、植筋方位及拉拔速率等因素,並提出刨除混凝土保護層之植筋施作方法,供工程師參考。工程師必須充分掌握混凝土之狀況、鋼筋之配置、植筋處理程序及工法、拉拔試驗之佈置及程序等,待植筋完成後,再以植筋拉拔試驗確認其強度,方能達到預期之補強效果。

 一、植筋拉拔試驗

本文探討之門型構架於試體製作時,分二次澆置,第一次為基礎,第二次為柱與梁,在施行植筋拉拔試驗時,基礎之混凝土齡期115天,平均抗壓強度107.41024-7-1;柱、梁之混凝土齡期94天,平均抗壓強度207.71024-7-1,由材料試驗可見,二批澆置之混凝土強度約有一倍之差異,正可顯現混凝土強度對植筋拉拔強度之影響。本次植筋拉拔試驗採用四號鋼筋,直徑為1.27cm,設計降伏強度為4,2001024-7-1,經材料試驗後,四號鋼筋之實際平均降伏強度為4,843.21024-7-1,實際平均極限強度為6,907.21024-7-1,極限與降伏強度之比值為1.43,平均伸長率為14.5 %。

本階段拉拔試驗共分為兩部分,植筋深度皆為13cm。第一部分於構架基礎頂面向下垂直植筋2根、柱側面水平植筋3根、梁底面向上垂直植筋3根,進行拉拔,共計取得8根鋼筋拉拔力量資料,植筋施作及拉拔試驗方法同文獻[2]之第一部分試驗;但第一部份植筋拉拔試驗於施作拉拔時,有載重加載過快而導致試驗結果高估之嫌,有鑑於此,再進行第二部分植筋拉拔試驗茲以驗證;第二部分於構架基礎頂面向下垂直植筋2根,於植筋拉拔試驗時確實落實靜態加載,並額外量測植筋鋼筋之應變及拉拔位移量,記錄其行為,植筋施作及拉拔試驗方法同文獻[2]之第二部分試驗。此外,本次植筋拉拔試驗裝置,均以一長90cm,寬23cm,高20cm鋼梁,作為拉拔試驗的基座,梁底面兩端各焊有一鋼墊塊(圖1),厚4cm,2墊塊之淨距離約60cm,此一間距足以保留植筋拉拔試驗可能產生之混凝土錐狀破壞,使試驗結果更能得到實際資訊。

第一部分試驗佈置如圖2所示。梁底面向上植筋3根,其拉拔試驗之強度分別為7,048、6,677及7,2931024-7-1,皆高於鋼筋之標稱降伏強度(4,2001024-7-1)及實際降伏強度(4,843.21024-7-1),拉拔試驗之強度與標稱降伏強度之平均比值為1.67,與實際降伏強度之平均比值為1.45,3根植筋之破壞模式皆為鋼筋拉斷破壞(圖3a~3c);柱子側面水平植筋3根,其拉拔試驗之強度分別為7,537、7,411及7,4111024-7-1,皆高於鋼筋之標稱降伏強度及實際降伏強度,拉拔試驗之強度與標稱降伏強度之平均比值為1.77,與實際降伏強度之平均比值為1.54,除1根破壞模式為鋼筋拉出外,其餘2根之破壞模式均為鋼材拉斷破壞(圖3d~3f);基礎頂面向下植筋2根,其拉拔試驗之強度分別為4,096及4,5861024-7-1,僅1根鋼筋達標稱降伏強度,但兩者均未達實際降伏強度,拉拔試驗之強度與標稱降伏強度之平均比值為1.03,與實際降伏強度之平均比值為0.90,2根植筋之破壞模式皆為混凝土錐狀破壞(圖3g、圖3h)。由第一部分之結果(表1),梁與柱之植筋表現良好,而基礎則僅達標稱降伏強度之附近。基礎之混凝土抗壓強度為梁與柱之51.7 %,此為兩者拉拔試驗結果相差甚遠之主因,故混凝土之抗壓強度影響植筋效果甚鉅。

第二部分試驗佈置如圖4所示。第二部分試驗於確實落實靜態加載下進行操作,拉拔試驗之強度分別為3,803.5及3,457.81024-7-1(表2),均低於鋼筋之標稱降伏強度(4,2001024-7-1)及實際降伏強度(4,843.21024-7-1),拉拔試驗之強度與標稱降伏強度之比值為0.86,與實際降伏強度之比值為0.75,植筋之破壞模式為混凝土錐狀破壞(圖5)。觀察其應力-應變關係圖及應力-位移關係圖(圖6),兩根鋼筋均在進入降伏前,便已發生混凝土錐狀破壞,顯示鋼筋與既有結構連結能力不足。與第一部分之基礎植筋相比,拉拔速度一快一慢,拉拔強度隨之一高一低,足見拉拔速度亦為影響試驗結果的重要因子之一。

 二、刨除保護層工法

刨除保護層工法之發想,乃基於植筋拉拔時,於混凝土錐狀破壞成型過程中,透過改變植筋介面基線之高度,使承受錐形破壞之混凝土,由原來未受圍束之混凝土,轉變為受圍束之混凝土,藉此改善灌漿表面浮水強度較低,或混凝土表面狀況不佳等缺失,使植筋能發揮其功效。刨除保護層工法施作步驟如下:

1.於待補強構件上,利用墨斗將補強位置標記清楚,在標記完畢之後,須以切割機對齊方才放樣之墨線,在待補強構件上切入約2~3公分之深度,此動作為日後打除混凝土保護層時,能使打除邊緣較為平整,不致歪斜,且不會波及不須施作補強之處(圖7a)。

2.打除混凝土保護層,直至看到鋼筋為止,此一動作可以確保植筋能確實植在混凝土圍束區內,將植筋之效益發揮到最大。此外,透過打除保護層之動作,可以同時達到混凝土表面打毛處理之效果(圖7b)。而此一動作須注意混凝土塊打除時,如遇雨天,需以帆布加以覆蓋,避免打除混凝土之溝槽積水,導致混凝土含水量過高,而影響到植筋效果。

3.按照標準植筋流程[2],進行植筋施作(圖7c)。同上,為防止下雨造成混凝土潮濕,而導致植筋膠體連結不佳,建議於打除完成當日,即植筋完畢。若不允許亦應以帆布覆蓋,使植筋處之混凝土保持乾燥。

本次試驗有鑑於基礎面上植筋結果表現不佳,考慮到可能因灌漿時,基礎表面因表面浮水,而造成混凝土強度偏低,遂於另一混凝土平均抗壓強度95.3、齡期132天之構架基礎面上,刨除其頂面處約5公分厚保護層,直至見到基礎鋼筋後,再將同一批四號鋼筋(實際平均降伏強度為4,843.21024-7-1,實際平均極限強度為6,907.21024-7-1),以13cm之全深度,埋置於基礎核心混凝土內,再進行植筋拉拔試驗(圖8)。

本階段試驗為本文第三部分試驗,其佈置同第二部分試驗之佈置,於確實落實靜態加載情況下,進行一根四號鋼筋拉拔試驗,並額外量測植筋鋼筋之應變及拉拔位移量。拉拔試驗之強度為6,375.31024-7-1(表3),均高於鋼筋之標稱降伏強度(4,2001024-7-1)及實際降伏強度(4,843.21024-7-1),拉拔試驗之強度與標稱降伏強度之比值為1.52,與實際降伏強度之比值為1.32,植筋之破壞模式為混凝土錐狀破壞(圖9)。觀察其應力-應變關係圖及應力-位移關係圖(圖10),其應力與應變關係圖出現降伏及應變硬化之行為,顯示植筋鋼筋與結構體連結較為良好。

三、結語

1.在本文所述之條件下,四號鋼筋、埋置深度13cm,於強度較高的混凝土上進行植筋及拉拔試驗(本文之梁底部及柱側邊植筋拉拔試驗),強度至少達到1.59倍的標稱降伏強度(4,2001024-7-1),1.38倍的實際降伏強度(4,843.21024-7-1)。但是,於強度較低的混凝土上,進行植筋及拉拔試驗(本文之基礎面植筋拉拔試驗),強度僅達到0.98倍的標稱降伏強度,0.85倍的實際降伏強度。此一現象顯示混凝土強度影響植筋強度甚大,工程師應視現場狀況施作,並確實進行植筋拉拔試驗。

2.以本文第一及第二部分於基礎面上植筋拉拔試驗結果,拉拔試驗之速率確會影響拉拔試驗之結果,快速拉拔之平均強度(4,3411024-7-1)為慢速拉拔之平均強度(3,630.651024-7-1)的1.20倍,顯示快速拉拔可能導致試驗結果高估,工程師於現場拉拔施作時,應確實注意,應以慢速拉拔為宜。

3.梁底部向上倒吊植筋採參考文獻[2]之作法,施作結果鋼筋不歪斜,且易於施作。一般認知為倒吊植筋較難施作,而向下垂直植筋較好施作,但若克服鋼筋滑動的困難,觀察兩種拉拔鋼筋拉拔結果,倒吊植筋反而較一般基礎向下植筋更易確實清孔,有助於植筋效果提升,而向下垂直植筋則需更加注意清孔細節。

4.以本文第二及第三部分比較,均在靜態加載下進行施作,刨除保護層前之拉拔試驗強度僅達到0.91倍的標稱降伏強度(4,2001024-7-1),0.79倍的實際降伏強度(4,843.21024-7-1);而刨除保護層後之拉拔試驗強度提高到1.52倍的標稱降伏強度,1.32倍的實際降伏強度。顯示將鋼筋全深度植入核心混凝土內,可增加混凝土的圍束能力,而大幅提升植筋效益。

5.刨除混凝土層工法有提升植筋效益,可看見既有鋼筋,不至於錯鑽到鋼筋,導致鋼筋損壞。同時,可一併進行混凝土表面打毛處理等優點,但相對亦有工程費用較高、梁底灌漿時可能導致漿體不能覆蓋完全、防水處理不當可能成為漏水路徑等缺點,提供給工程師參考。

 參考文獻

[1] 中華民國地震工程學會,「鋼筋混凝土建築物補強及修復參考圖說及解說」,科技圖書,2015年。

[2] 張庭瑜、鍾立來、曾建創、楊耀昇、王郁傑,「結構耐震補強:三號鋼筋之植筋」,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第999期,第7~8頁,2016年。

表1  第一部分植筋拉拔試驗之試驗結果

1024-7-2

表2  第二部分植筋拉拔試驗之試驗結果

1024-7-3

表3  第三部分植筋拉拔試驗之試驗結果

1024-7-4

  

1024-7-5

圖1   植筋拉拔測試之基座鋼梁

1024-7-6  

圖2   第一部分植筋拉拔之試驗佈置   

1024-7-7       

圖3   第一部分植筋拉拔試驗之破壞模式 

1024-7-8 

圖4   第二部份植筋拉拔之測試佈置

1024-7-9         

圖5   第二部分植筋拉拔試驗之破壞模式

1024-7-10     

圖6   第二部分植筋拉拔試驗之應力與應變及位移的關係

1024-7-11

 圖7   刨除保護層之施作流程  

1024-7-12

圖8   第三部份植筋將全深度埋置於核心混凝土內  

1024-7-13        

圖9   第三部分植筋拉拔試驗之破壞模式

1024-7-14      

圖10   第三部分植筋拉拔試驗之應力與應變及位移的關係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


Ads sidebar 2-1

來來來哩來按個贊!


【版權重要說明】:本網站內容係由該著作權人或團體同意下轉載、或由該作者或會員自行創作上載發表之沒有違反著作權之圖稿內容,一切內容僅代表該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本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若讀者認為文章或評論有侵權不妥之處,請與聯絡我們,將儘速協同處理;同時未經本網站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內容,我們也將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