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全球暖化與極端氣象』的省思

溫室效應帶來全球暖化

烈日當空照、乾旱極端來,颱風暴豪雨、洪水氾濫洶,來得快、來得凶、殺傷力又強!這是全球暖化、極端氣象的特徵。憶往昔勵來茲,溯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歷經約250多年的過度仰賴與大量使用石化原料當能源,其燃燒後所累積的二氧化碳,覆蓋地球大氣層,使熱氣難以消散,因而產生溫室效應,使地球表面溫度上升,進而造成地球生態大環境失衡與氣候異常等全球暖化現象。科學家曾經多次嚴正指出:溫室效應將使冰山融化致海平面上升、低窪的島嶼將無法居住、全球氣候變遷、颶風強度增強、經濟受影響、人體抗病能力受傷害、動物將大遷移、眾多動植物(包括人類)面臨絕種等危機警告!或許有人認為這是危言聳聽,但由最近幾年全球各地層出不窮的全球暖化現象與產生大規模天災地變之事實,讓任一世界公民都無法置身事外!

「蒙特婁議定書」-保護臭氧層的濫觴

1987年簽訂保護臭氧層的「蒙特婁議定書」(Montreal Protocol)締約國履行承諾,逐步停止生產與使用消耗臭氧有害化學物質,使臭氧層損耗情勢改善。「蒙特婁議定書」能有效執行,也有助減緩氣候變化,對於保護臭氧層也有益人類健康。聯大於1995年通過決議,定每年9月16日是聯合國「保護臭氧層國際日」(UN International Day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Ozone Layer)。日前聯合國發布最新報告指出,在各國努力下,保護地球的臭氧層已停止損耗,不再變薄,這也有助減緩溫室效應。若沒有「蒙特婁議定書」,至2050年臭氧消耗物質在大氣濃度可能比現在高10倍,將增加兩千多萬個皮膚癌病例和一點三億個白內障病例,並對人類免疫系統、野生動物及農業生產造成廣泛危害。

『全球暖化』-台灣將難逃澇旱交替現象

根據台灣氣象局統計資料顯示,位處颱風侵襲路徑上的台灣,溫度上升的幅度是全球平均值的一倍!連續不降雨的天數,過去50年以來,從每年平均4天增加到10天,顯示乾旱的威脅正在增加。從1991年起,發生豪雨與乾旱次數也出現輪替現象。例如1992年有43次豪雨(18個平地或山地日雨量超過130毫米),隔年下降到13次;1994年58次;1995年又大幅減少為18次,此種豪雨發生頻率呈現大幅波動,正意味著台灣地區不是淹水,就是缺水的兩極化氣候現象,正在快速增加

相關研究甚至提出,如果『全球暖化』現象未獲有效控制或減緩,台灣將難逃降雨不均所形成之澇旱交替現象發生;至本世紀末期,海平面可能上升6到35公尺,屆時台灣將變瘦,整個台灣都會泡在水裡,而台北市也將成為「台北湖」之預警。再加上聯合國認為未來位於颱風路徑的區域,所可能遭受的災害損失將會隨著全球暖化而加劇,台灣地區豈可不提前做好防範?

全球面臨氣候變遷已是常態

另外,監測全球氣溫的美國政府機構於2011年1月10日表示,2010年和2005年並列自1880年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去年全球平均溫度比20世紀的平均氣溫攝氏14度高了0.62度。2010年也是有紀錄以來最溼的一年。美國太空總署(NASA)和國家海洋暨大氣局(NOAA)所公布的最新氣候資料指出,去年是連續34年比20世紀的平均溫度高。NOAA氣候資料中心主任伊斯特林說:「氣候持續顯現溫室氣體影響,氣溫更高,證實我們面臨氣候變遷。」,2010年下半年發生反聖嬰(La Nina)現象,導致太平洋赤道帶的溫度低於正常水準。2010年陸上氣溫是有紀錄以來最高的一年,比正常氣溫高攝氏1度;去年海洋溫度則是有紀錄以來的第3高,比正常溫度高0.49度。

連日來,澳洲第三大城居住約兩百萬人的布里斯班,自2011年1月11日3天來死於洪災人數已達15人,基礎建設受損嚴重,媒體以「戰區」形容受創程度,災後重建直逼戰後復甦等級。澳洲爆發百年大洪水,同時相隔太平洋的南美洲巴西也傳災情,大雨13日在該國巴西東南部引發大規模土石流,死亡人數暴增至378人,而且可能繼續增加,數千民眾無家可歸!

澳洲暴風雪肆虐、英國則創下25年來低溫,韓國首都首爾也在前天出現十年以來最低溫度。反聖嬰現象可以預期今冬澳洲東北和東岸多雨,也可以解釋美國東北偏冷,及內蒙古到中國東北、韓國、日本的低溫,更能預測到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降雨較多;但無法解釋為什麼「這麼多」、「這麼冷」。他說,除了反聖嬰現象之外,還有其他未知的因素造成極端氣候,科學家們還在找答案。這個冬天,北半球還出現了「負北極震盪」,使極區的冷空氣容易南下,低緯度地區較暖的空氣也有機會往北跑。因此,今年冬天,中、低緯度地區有機會出現極端寒冷的氣候,高緯度地區則會較溫暖。負北極震盪的原因不明,在這個冬天和反聖嬰現象共同影響北半球、造成極端氣候。

號稱史上規模最大、自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最重要的會議-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於2009年12月7日至18日在北歐丹麥首都哥本哈根隆重召開,來自全球192個「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締約方的國家元首或政府首長、企業人士及環保運動人士約2萬人,就減少碳排放等問題進行協商,以制定2012年後全球溫室氣體減量目標,希望締結聯合國架構下的全球協議,以因應嚴峻的全球暖化和氣候變遷問題,並接續「京都議定書」,企圖為『全球暖化』危機謀求秘方與特效藥。雖然一般人對這次會議能有多大豐碩成果並不抱期望,但至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佔全球45%,影響減碳達成率至鉅的中、美兩大國已表明具體態度,並先在歐胡會聯合聲明中聲言;且各國派出元首級領袖與會,比起1997年京都議定書時僅有科學家和環保部會首長,在某種程度上突顯『全球暖化』議題顯然已受重視;但解決全球暖化的作為,涉及政治、意識形態和經濟利益等糾結複雜層面,想期待有理想之協定,難免一廂情願。

台灣公部門就全球暖化 應以「防治」與「救治」兼顧

台灣碳排放量年年增加,且排名一直往上提升,相當不妥。常有人以台灣不是聯合國會員,也不是「京都議定書」締約國,誤認可自外於『全球暖化』議題,因此,在因應全球暖化行動作為上,只見牛步。以2009年88水災為例,讓高屏地區3天內下了一整年的雨量,莫拉克(Morakot)颱風期間於2009年8月9日清晨,造成高雄縣甲仙鄉小林村大規模山崩,導致整個村落遭掩埋、近500人喪生,可謂震驚中外,證實係受地球暖化影響所致,惟政府只能在災害發生後投入「救治」,但天災地變的源頭與如何「防治」,卻未見提出探討與永續規劃。因此,呼籲公部門迅速邀集國內外產、官、學、研各界,成立「全球暖化因應小組」,或實質支持資助相關專業團體,就全球暖化可能對台灣的衝擊速作籌謀,以「防治」與「救治」兼顧,「硬體」與「軟體」並施,妥善因應,讓台灣得以永續發展!

回想民國48年艾倫颱風滯留海上,低氣壓旋風帶來豪雨,造成當年87水災,淹沒全台43%農田,筆者身歷目睹其境,斯時台灣以農為本,對國家經濟傷害嚴重,一場水患引起國際矚目,本以為會讓台灣陷入深淵,然卻成為開展經濟的契機,除防災處置得宜,首在山林依舊,地形未損,無土石流災害,洪水一退,留下肥沃的農田,第2年農產大豐收,是關鍵所在。

經歷50年後的民國98年莫拉克颱風來襲,豪雨造成50年來最大水患-88水災,幾乎土石流,大雨沖刷山地,山崩土坍,泥漿滾滾而下,淹沒下游的小林村,林邊、高屏溪、水庫等南部地區,水退土石出,土石沉積厚達2到10餘公尺,巨積土石10年清理不易,難題懸而未解。二次水災相隔50年,景差何其大,重要關鍵猶在921大地震後,台灣甚多地區地質脆弱,始終未加保育或復育,任其濫墾濫伐,甚至積極推動重大建設,加速摧毀地質穩固。台灣921地震發生後,全球竄起震群;如四川汶川地震、智利馬烏來地震、高雄甲仙地震及大陸青海玉樹地震,一連串地殼板塊移動,憾動全球。多颱多震是台灣宿命,50年前的台灣山明水秀,山巒翠綠,古木參天,幽谷流水,清澈見底,但在2009年風和日麗卻亦發生大山崩,國道3號七堵段無預警地層滑動,坍塌巨量土石擋於車道,這種潛在的災變,疑與不當開挖或濫墾不無關係。天災難測,人禍難諉,揚湯止沸,莫若去薪,人為災害,務必防患。

未雨綢繆 防患未然 乃當務之急

台灣年年颱風年年災,颱風是不可抗力的天候,卻躲不過颱風造成的災害,民國98年莫拉克颱風來襲,摧毀了多少橋梁,土石流墊高了河床;北二高晴天大山崩,這些「自然反撲」,不是警訊嗎?未雨綢繆,該有新思維,高雄甲仙鄉献肚山腰的越域引水工程,工程會調查報告認定與小林村滅村並無直接關聯。2010年3月甲仙強烈地震,高雄百年來罕見強震,造成山崩及建物毀損,這次地震顯然又將甲仙鄉及献肚山等地區的地層再度搖晃,本是鬆軟的地質,這一搖恐難逃今後山崩及土石流肆虐,莫拉克88水災後該地區土質泥淖已弱軟,又遭民國99年甲仙強烈地震衝擊,可怕的『極端氣象』均將可能來襲,且台灣耆老盛傳:『十月颱無人知』,大雨一來,尤其是旗山甲仙地區絶難支撐暴雨沖刷。未雨綢繆、防患未然,應是旗山地區山城鄉親當務之急。願與全台灣土木技師同儕、高雄旗山鄉親共惕勉之。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


Ads sidebar 2-1

來來來哩來按個贊!


【版權重要說明】:本網站內容係由該著作權人或團體同意下轉載、或由該作者或會員自行創作上載發表之沒有違反著作權之圖稿內容,一切內容僅代表該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本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若讀者認為文章或評論有侵權不妥之處,請與聯絡我們,將儘速協同處理;同時未經本網站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內容,我們也將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