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決國內營造業缺工問題(上)

 

一、前言

營造業是火車頭工業,是一種可以帶動一千多種行業的帶頭行業。擴大內需最大的有效利器,就是推動營建公共工程政策,工程完工將帶來重大的經濟效應。營造業雖然稱不上是高科技短小輕薄的產業,其獲利率在2~8%之間,屬於艱困行業,已有日漸式微的跡象;惟,有鑑於各行各業都離不開營造業,因此,營造業仍然不會被淘汰;然而因為營造業,雖然都是各國極力保護不輕易開放外國廠商競爭的行業,但我國勞動部,長期以來嚴格限制外籍勞工從事營造的輸入,加上原住民投入營造業的人數及生產力,不能滿足營造需求,目前只能繼續使用退休年齡的勞工,因而年老體力衰弱的勞工,充斥在營建工地;老弱殘兵成為營造業的主力,除了工作效率不良之外,意外發生職安事件機率也大增,無形中讓社會對營造行業產生嫌惡感。

營造業缺工現象造成工期拖延,對各行業傷害亦漸漸浮現,除了工程造價增加,對國家競爭力產生不良影響外,住宅房價居高不下,即令中央銀行祭出打房策略,亦不可能將房價打至成本以下。目前土地價格及建造價格,日漸墊高,年輕人即使30年、50年不吃不喝,低薪水當然買不起一棟房子。

以營造工人為例,若是一對夫妻都是從業人員,是有可能年薪100萬至150萬的收入,而且是免稅的收入;若是將來晉升為包工頭,其淨收入甚至可達千萬以上;只是年輕人,為何不願投入這個行業?長遠來講,營造業缺工,加上營造業又沒有自動化生產,終究可能衍生動搖國本的災難出現,如何克服這些問題,本文初步探討如下。

二、營造業缺工之影響

營造業缺工主要因素,主要是因為營造業工作環境特殊,大多在室外作業,因此受天候影響至大,加上配合在各種不同地形:水裡、山上、高空作業的需求,無一定作業場所,人員移動量大,難以進行工廠集中式定點管理,加上體力負荷沉重,而烈日曝曬、噪音、粉塵充斥的作業環境,經常留不住嬌慣人員,投入這個職業。缺工由來已久,並不是這一兩年才有的現象,缺工之不利影響,分述如下:

1.對經濟建設不利,降低國家競爭力

國家交通建設、經濟建設或國防建設,或農業建設、教育建設等,其基礎硬體,便是土木建築工程。而營建工程,沒有兩件一模一樣的工作產品,可謂是單一產品的訂製品,因此要在工廠內預製大量的產品,在經營上雖有預鑄場可以客製化生產,但是以國內的營建產品需求,要達到以量制價的生產規模,仍然有其困難。換句話說,在工廠自動化生產以降低成本之目標是很難達到,因此還是得回到傳統,依靠人力在現場施作較為經濟;然而缺工,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工期拖延,由於工人總生產人力是固定的,而政府與民間企業工程案量,若超出工人的能力負擔,就會出現缺工現象,即使再怎樣增加工人薪資,仍然無法滿足如期完工的可能,遑論是提前完工。

何況國家重大建設是有計畫性,如期完成,其經濟效應才能後續產生,對國計民生的福祉才能實現,同時國家的競爭力才會提升。譬如,水利開發、電力建設,都是工業、農業及民生重要營造基礎建設,沒有這些即時的基礎建設,外資不會來投資,外銷廠商不會建廠,國家工業就會空洞化;至於交通基礎設施,更影響其他行業貨物、人員之交流。總之,營造缺工輕微的話,是影響各行業投資意願與兢爭力;嚴重的話,則是建設停擺,降低GDP,用動搖國本來形容亦不過分。

2.延宕完工

基礎建設尤其是公共工程,能如期或提早完成,對於國計民生有很好的效益。如道路工程因為缺工造成延遲完工,導致兩地的貨物需要繞遠路運送,經濟效應就有很大傷害。原本一年可以完成的工程,拖延至幾年才完成,其傷害實在難以計算。一般交通基礎建設案子,在可行性評估時,對於工法與工期,會進行精確評估,其中要投入多少人力也要詳加計算,人力是完工的基本要素,一但出現缺工,工程自是視缺工程度而延宕完工。

3.營建成本增加

缺工直接導致搶工,搶工就形成勞方市場,工資上漲。業者不僅苦於找不到工人,還不能要求工作品質。否則工人整組人馬,明天就消失在您的工地,立馬轉戰其他工地;為了如期完工,只好忍痛追加工資保住工人,因而薪水就越來越高。譬如台積電台南建廠,就祭出重金招募,以高出市場行情甚多價碼來吸收工人,排擠效應,因而讓其他台南、高雄區之營建業更為缺工,營造業經營者,哀鴻遍野,苦不堪言。

三、國內營造業缺工之原因

這個行業,雖然高薪但是仍然人力欠缺,除了政府推動經濟建設規劃失準之外,國內人力市場普遍傾向於輕鬆的行業心態有關。以下探討去年以來缺工孔急之原因如下:

1.中美貿易戰,台商大量回流搶工建廠

美中之經貿大戰,許多企業紛紛撤出中國,連帶許多外資紛紛撤出中國。台商因為轉單關係,也大量回台擴廠,不僅工業用地一地難求,建廠的需求一下子增加數倍,讓原本缺工的營造市場,人力缺口更加嚴重,一年之內將工資推高3成。對高科技產業而言,投產就是大量金錢入袋時候,在他們眼中,營建成本就算提高3倍,對於他們建廠成本僅是雞毛蒜皮而已。因而有些營造業被『鋼構廠棄單放鴿子』的情形,時有所聞。而承攬公共工程的營造業,因為不能在價格上跟台積電競爭,只有苦候或者加價,另尋其他外地鋼構廠支援。

2.體力負荷重,職業災害率高,年輕人不願意投入

營造產品用到許多礦物及金屬材料,每一樣建材都很笨重,一般都依靠機械搬運輸送,然而作業過程還是需要小搬運。這些近距離搬運,只能依靠人力,所以營建之泥作粉刷、砌磚、貼磁磚,混凝土灌漿作業、土方開挖回填、鋼筋綁紮、模板支撐鋼管、鋼管鷹架等材料之搬運,必須依靠充沛的體力工,方可達成。何況穿梭在狹窄不通風及烈日曝曬營建工地,對體力及毅力考驗,比之職業運動員,不遑多讓。其中打石工體力的操作疲勞度,堪稱三鐵等級,因而其工資,在南部都有3,200元的日薪待遇,即便薪資如此高,其手腕及腰部勞動傷害,機率相對偏高,一般在55歲以前是工作巔峰,55歲以後體力日漸衰退,大多退休在家,含飴弄孫。目前缺工情況時期,60歲的打石工,反而變成是國內主力,40歲以下者鳳毛麟角;至於,其他需要高度體力的水泥粉刷工人,也是晉用以往就要退休的50歲以後的師傅在苦撐,師傅年紀越大,生產力就越差。

3.年老工人逐漸凋零退出職場

如前所述,目前營建技術工年齡,在民國40年至60年出生的分布群,這些人都是阿公輩分,渠等年齡約70至50歲。由於健保及公共衛生效果卓著,這些人壽命比起上一代有延長跡象,但是總會有壽終的時候,因而每年都有相當比率,凋零往生。在工人未增新人,老兵又逐年退出戰場之情況下,營建職場缺工,一年更甚一年,工作效率一年比一年差,整體營造生產力,當然逐年衰退。總之,營建業光國內市場都無法去化,豈能奢望進軍國際市場,賺取外匯,營造業逐漸淪為夕陽工業,其來有自。

4.政府限制外勞引進

營造業是受政府不輕易開放外國廠商過來承攬之高度保護行業,尤其是技術工;為了確保國人就業機會。營造業引進外勞的門檻,幾乎完全封殺了幾十年,理由是保障原住民就業機會;然而,原住民因為『原住民保護法』之庇護,權益比起非原住民優渥,願意從事營造業之各種體力繁重的技術工種之原住民不多,加上原住民個性開朗,有賺到工錢就隔天不上工,等花光之後再上工的職場特性。這種出席率經常真空狀況,讓許多包工頭吃足苦頭,連帶拖延營造業的工期進行,增加公共工程履約爭議與風險。換句話說,新一代原住民有更多元的職業出路,現今已經看不到原住民新生代投入營造技術工作,更何況現今原住民的技術優勢,已經不如平地勞工...,而勞動部,還把營造缺工虛位以待給原住民,無異斷了營造業一條活路。

為了缺工亟需外勞的問題,營造公會爭取了幾年,將原本一百億的工程規模,才能引進外勞的窒息政策,開放成一億元規模(但,工期要一年六個月,才能引進不到10名外籍勞工之昏迷政策)。

想想看,達到工程規模一億元的公共工程,雖然未達巨額採購規模,但是所需要的工人,以建築物類來講,光模板工人缺工50人情況下,外勞就不敷使用;其他鋼筋彎紮,少說也缺個40人;泥作工至少需要60人;水電缺工20人;油漆缺工20人;各技術工所需體力粗工搬運工80人,又有其他裝修的缺工未臚列,缺工如此嚴重的行業,加上國內年輕人因為教育程度提高,一般家長不願意小孩作工吃苦,嚴禁孩子下工地學施工技術謀生,幾乎封殺了營造工人的進用管道。

據調查許多現役的技術工,亦少有培養自己子女,克紹箕裘,接他的目前行業。除了少數包工頭,為了避免缺工影響承包業務,才把自已不喜歡讀書的小孩,培養成技術工。(待續)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


Ads sidebar 2-1

來來來哩來按個贊!


【版權重要說明】:本網站內容係由該著作權人或團體同意下轉載、或由該作者或會員自行創作上載發表之沒有違反著作權之圖稿內容,一切內容僅代表該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本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若讀者認為文章或評論有侵權不妥之處,請與聯絡我們,將儘速協同處理;同時未經本網站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內容,我們也將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