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軸力比柱 所有外圍縱向鋼筋均需以箍、繫筋鉤住

一、前言
筆者曾撰文對現行“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關於繫筋二端之彎鉤隔根鉤住柱縱向鋼筋之作法,其圍束效果,相較於將繫筋鉤住橫箍筋之綁紮方式,較為不佳的看法,提出討論。近期國內外對鋼筋混凝土柱之抗壓試驗相關研究文獻資料均指出,繫筋二端之彎鉤,隔根鉤住箍筋之作法,較隔根鉤住柱縱向鋼筋之作法,其韌性行為較佳[1、2];且承受高軸力比(軸力比超過30%)之柱,發現隔根鉤住柱縱向鋼筋之作法,其圍束效果及抗壓強度欠佳,而有不符現行“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規定之情形。ACI 318-14對此現象,提出補救規定:在Pu > 0.3Ag fc′ 或 fc′ > 10,000 psi(700kgf/cm2)之直線型閉合箍筋柱,沿柱核心周邊之每一縱向鋼筋或束筋,應有閉合箍筋轉角或耐震彎鉤,提供側向支撐。上述新規定,提升了柱之承載安全性,但也將致使繫筋的安裝更加困難,同時每根縱向鋼筋均有繫筋鉤住,將使得混凝土澆置更容易產生蜂窩現象。

二、箍筋之圍束原理
受壓構材所配置之橫箍筋,其功能就如同一鋼桶內裝滿了砂,當砂承受荷重時,砂的側向壓力作用於桶壁,使其產生被動環向張力,隨著荷重之增加,環向張力增至極大,最後鋼桶發生爆開現象。鋼桶的圍束作用,就如同箍筋功能,當受箍筋圍束之鋼筋混凝土柱達到破壞載重時,箍筋會防止柱核心內之混凝土向外擠壓破壞,但箍筋外側之混凝土保護層,會因不受箍筋的圍束而剝落。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第3.10.3節式(3-8),螺箍筋之體積比

989-7-1

所規定之箍筋量,其強度以彌補混凝土保護層剝落時之強度損失為目標,用以延緩混凝土柱發生壓碎現象,使破壞現象呈緩慢而具有延展性,故圍束箍筋之配置,並沒有增加柱構材之極限荷重能力。
箍筋之所以能發揮圍束作用,而提高混凝土柱之強度及韌性,其原因在於當混凝土受高壓力作用而側向擴張時,箍筋提供了被動壓力,而使得柱體承受側向圍束效應。當箍筋為圓形時,此圍束效應最佳,因為圓形之箍筋可有效地提供軸向之被動壓力(註:大尺寸圓柱之圓形箍筋,其曲率較小,其圍束行為接近矩形箍筋,圍朿效果較差)。然而當使用矩形箍筋時,除了箍筋四個角落處,可提供有效圍束作用以外,四邊之鋼筋會有向外擴張之傾向(趨向弧形);因此大大減低了圍束的效果。 這也就是混凝土耐震規範中,強調矩形圍束箍筋之效應不及螺箍筋,因此必須採用較高體積比之原因。

由於矩形箍筋只有四個角落能提供有效的圍束壓力,導致有效的被圍束面積(圖1中之影線部分)也相對減少。因此,為了增加被圍束面積,採用繫筋鉤住箍筋是一個較有效的方法之一(註:繫筋鉤住箍筋的方式,會使繫筋之彎鉤突出箍筋之外側而致保護層較小);繫筋鉤住柱縱向鋼筋之綁紮方式,好處是繫筋之彎鉤不會突出箍筋之外側,但箍筋除四個角落處可提供圍束效果外,其餘中間段完全沒有圍束作用,導致隔根無繫筋鉤住之柱縱向鋼筋無任何圍束(見圖1之紅點處)。此觀點由最近之數個大型混凝土矩形柱之抗壓試驗結果獲得了證實[1、2],同時亦證實現行“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關於繫筋二端之彎鉤,隔根鉤住柱縱向鋼筋之作法,當外圍未被圍束之混凝土受壓剝落後,會有一半柱縱向鋼筋失去圍束而提早挫屈(見圖1及照片1)。也因此導致承受高軸力比之柱,外圍縱向鋼筋因提早發生挫屈現象,而致柱之承載強度不符現行“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之規定。

989-7-2

圖1 矩形箍筋圍束效果
989-7-3
照片1 無繫筋提供橫向支撐之柱縱向鋼筋提前挫屈(資料來源:建研所)


三、設計規範之變革

在實務應用上,及現行“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第13.9.5.3節中規定:「橫箍筋之配置,須使在各柱角處之主鋼筋及每隔一根主鋼筋,均已有轉角之橫箍作橫向支撐;…;主鋼筋無橫向支撐者至有橫向支撐者之淨距,不得大於15公分…」,所以並不是每一根縱向鋼筋均有箍、繫筋鉤住,筆者認為未有繫筋鉤住之縱向鋼筋,座落於繫筋保護範圍之外側(見圖1之紅點),同時又因外圍箍筋只有轉角處有較為明確之轉彎固定。因此未有繫筋鉤住之縱向鋼筋,不能受到外圍箍筋之保護,尤其長扁柱之長邊,當柱受壓時柱縱向鋼筋隨時有向外爆開而挫屈之可能。

3.1 ACI318-77 Building Code and Commentary

ACI318-77建議繫筋(Supplementary Crosstie)為鉤住緊鄰柱主筋處之箍筋,另可視需要配置鉤住主筋之輔助繫筋(Supplementary tie)(見圖2),惟因不論繫筋或輔助繫筋,均採180o之標凖彎鉤之作法,造成施工上的困擾,因而ACI 318-77後續之版次,便將繫筋之綁紮方式修改為隔根鉤住柱縱向鋼筋之方式。

989-7-4
圖2 柱圍束箍筋配置例(ACI 318-77規範解說)〔6〕
3.2 ACI 318-14 Building Code and Commentary 18.7.5.2 橫向鋼筋須符合(a)至(f)之規定:

(a) 橫向鋼筋應包含單個或重疊螺箍筋、圓形閉合箍筋,或含與不含繫筋之直線型閉合箍筋。

(b) 直線型閉合箍筋與繫筋之彎轉段,均須緊繞於外周之縱向鋼筋。

(c) 繫筋可使用與閉合箍筋同尺度或較小之鋼筋,沿著縱向鋼筋與沿著斷面周邊,相鄰繫筋端部90°與135°彎鉤位置,應交替互換。

(d)直線型閉合箍筋或繫筋,應按25.7.2.2與25.7.2.3之規定,提供縱向鋼筋側向支撐。

(e) 鋼筋應配置使沿柱周邊上,受繫筋轉角或閉合箍筋各肢側向支撐之縱向鋼筋,間距hx不超過35cm。

(f) 在Pu > 0.3Ag fc′ 或 fc′ > 700kg/cm2之直線型閉合箍筋柱,沿柱核心周邊之每一縱向鋼筋或束筋應,有閉合箍筋轉角或耐震彎鉤所提供之側向支撐,且hx之值應不超過20cm。Pu應為含E之因數化載重組合所得之最大壓力。

一個90°彎鉤之繫筋提供圍束之有效性,不如含兩個135°彎鉤之繫筋或閉合箍筋。對較低Pu/Agfc′值與較低混凝土抗壓強度而言,若繫筋之90°彎鉤沿著柱長度與周邊交錯配置,則配置90°彎鉤之繫筋是足夠的。對較高Pu/Ag fc′值而言,壓力控制行為是可預期的,對較高抗壓強度而言,行為傾向於較脆性,為達到預期的性能,透過以箍筋轉角或耐震彎鉤提供所有縱向鋼筋側向支撐,來改善圍束效果是很重要的。在前述狀況下,繫筋兩端皆需為耐震彎鉤,hx限制為20cm,亦為改善在前述臨界狀況下之性能方法。對束筋而言,閉合箍筋與繫筋之彎轉段或彎鉤需將其圍繞,且需有較長的彎鉤延伸段。柱之軸力Pu應反映地震與重力載重兩者之因數化壓力需求。

在2014年版的規範中,基於載重、變形與性能要求之考量,不同構材型式有不同公式與細部配置要求。此外,hx 在2014年版之前,係指閉合箍筋或繫筋各肢之距離;在2014年版的規範中,hx係指受箍筋與繫筋支撐之縱向鋼筋間之距離。

18.7.5.4 橫向鋼筋用量應符合表18.7.5.4之規定。

混凝土強度係數kf與圍束有效係數kn以式(18.7.5.4a)與式(18.7.5.4b)計算之。

989-7-5

式中nl為沿直線型閉合箍筋柱核心周邊,單根縱向鋼筋或成束鋼筋,受閉合箍筋轉角或耐震彎鉤側向支撐之縱向鋼筋數目。

表18.7.5.4 特殊抗彎矩構架柱之橫向鋼筋

989-7-6

螺旋狀鋼筋與適當配置之直線型閉合箍筋,對柱變形能力之效應,已明確建立 (Sakai 與 Sheikh,1989)。ACI 318 歷史上,一直使用表18.7.5.4 中計算式(a)、(b)、(d)、與(e)計算所需之圍束鋼筋,以確保混凝土保護層剝落後,不會導致柱軸力強度之損失。計算式(c)與(f),由柱試驗資料之回顧而得(Elwood 等人,2009),旨在使柱能承受0.03 之位移比,且僅呈現有限度的強度衰減。計算式(c)與(f),在軸力大於0.3Ag fc′時開始使用,該軸力對於對稱的鋼筋混凝土柱而言,大約開始進入壓力控制行為。若柱之縱向鋼筋具緊密間距之側向支撐時,kn 項 (Paultre 與Légeron,2008) 可降低該柱所需之圍束,係因該類柱相較於縱向鋼筋具較大間距之柱,更能有效地被圍束。kf 項增加fc′ >700kgf/cm2柱之所需圍束,係因該類柱若無適當圍束可能產生脆性破壞。使用混凝土強度大於15,000 psi 宜謹慎,因相關柱之試驗資料相當有限。用於決定圍束鋼筋用量之混凝土強度需與施工文件上所標明的一致。

矩形核心斷面兩方向,皆須符合表18.7.5.4 中計算式(a)、(b)、與(c)。對每一方向而言,bc 為垂直構成Ash之箍筋肢之核心尺度。

25.7.2.4.1—單一圓形箍筋之端部錨定須符合(a)至(c)之規定:

(a) 端部須有6 in.以上之重疊。

(b) 端部須有符合25.3.2之標準彎鉤,並緊繞於一主鋼筋上。

(c) 相鄰圓形箍筋之端部重疊部分於圓周上之位置應錯開。

相鄰圓形箍筋之端部重疊部分,若錨定於單一主鋼筋上時,可能造成垂直劈裂及箍筋之束制喪失。因此,相鄰圓形箍筋之彎鉤錨定位置,不宜於同一根主鋼筋上。

四、結語

自從ACI 318-77以後之版本,將「柱繫筋二端之彎鉤鉤住箍筋」,改為將「柱繫筋二端之彎鉤,隔根鉤住柱縱向鋼筋之作法」,筆者直覺認為對柱之圍束效果不完全,會影響鋼筋混凝土柱之承載能力,因此,一再撰文提出呼籲,經內政部建築研究所進行大尺寸矩形柱之載重試驗,及ACI 318-14之修訂,證實了筆者的觀點與所憂心的現象,是確實存在的。

筆者另擔憂,以ACI 318-77以後版本,所規定之柱繫筋二端之彎鉤隔根鉤住柱縱向鋼筋之作法,若每層柱均以乙級直線搭接之柱,有隔根之柱縱向鋼筋,完全沒有圍束之鋼筋,在混凝土表層爆裂後,會完全失去搭接效果(見照片2);尤其是以偏折方式搭接,又未依現行“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第13.7.1.3節規定:「須以偏折部份橫向分力1.5倍之推力作橫向支撐」。因若每根柱縱向鋼筋,均須以偏折部份橫向分力1.5倍之推力作橫向支撐,將造成施工不便,故實務上不可行,其對結構安全性之影響,更為嚴重。

989-7-7
照片2 柱縱向鋼筋搭接段在保護層剝落後失去握裹力
989-7-8
照片3 柱縱向鋼筋偏折部位未以繫筋鉤住


【參考文獻】
1.內政部建築研究所(2008)。「繫筋細部對大尺寸鋼筋混凝土柱行為影響之研究」期末報告。
2.李台光、華根、陳正誠(2013)。「大尺寸鋼筋混凝土柱橫向鋼筋圍束效應之研究」,技師期刊,63期。
3.內政部建築研究所(2011)。「大型鋼筋混凝土方形柱軸壓行為之探討」。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


Ads sidebar 2-1

來來來哩來按個贊!


【版權重要說明】:本網站內容係由該著作權人或團體同意下轉載、或由該作者或會員自行創作上載發表之沒有違反著作權之圖稿內容,一切內容僅代表該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本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若讀者認為文章或評論有侵權不妥之處,請與聯絡我們,將儘速協同處理;同時未經本網站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內容,我們也將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