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面對人生在世生活各種問題,難免遭遇困難有煩惱。煩惱,就是煩身惱心,身體不得自在,指令人不順心、或不如意的人或事,而產生煩悶苦惱。是使身心發生惱、亂、煩、惑、污等精神作用。它開始於對過去的後悔,對現在狀況的不滿,或對未來的期望,是一種有意識思考後產生的情緒。

佛陀希望一切眾生離開煩惱,得到安樂;離開一切迫害,得到解脫,教化一切眾生,發菩提心,修學佛的功德、佛的法門。就是當煩惱來的時候,自己能從中發現智慧、而能夠突破解決問題,出離煩惱的苦,所獲得的利益,就是一種覺悟,就是菩提。

煩惱有擾亂人的內心,令人不理智,接著使人面臨境界,產生不合理的想法,使眾生無法出離生死。煩惱有六個根本煩惱,貪(貪婪)、嗔(討厭、憤恨)、痴(對一切事理不明瞭)、慢(就是高舉傲慢的心,覺得自己高過他人)、疑(猶豫不決遲疑)、不正見(觀念上愚癡、顛倒,會讓自己帶來無窮無盡煩惱,唯有轉變顛倒為正見,才能跳脫煩惱)。根本煩惱指的是粗重的煩惱,煩惱皆由此而生長,所有煩惱都跟著衍生出來,令眾生無法解脫生死。如樹之根,能生長出其他枝葉末煩惱及二十個隨煩惱;隨煩惱,指隨逐六根本煩惱而起的煩惱,隨逐於心,隨心而起。其又分小隨煩惱、中隨煩惱、大隨煩惱。

而小隨煩惱(只是身上很深的習氣)十種:1.忿(憤怒,瞋心是很細微的作用,最初表現出來的相)。2.恨(把憤怒的心留在心裡,不讓它放下過去,緊緊記住不忘)。3.覆(把自己所犯罪惡行為掩蓋,怕被人知道揭發)。4.惱(邪惡害人計畫放在心裡,隨時準備傷害他人)。5.誑(狂妄虛假欺騙)。6.諂(為了謀奪好處故意奉承對方,以便從中獲得利益)。7.憍(執著自己的長處優點,自以為了不起)。8.害(害心所不是一時就生出來,必須從煩惱心引發)。9.嫉(妒忌心)。10.慳(捨不得把自己所有施捨,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與他人分享);以上十種,都是小隨煩惱,是所有煩惱中,相最粗,最易發現。

中隨煩惱二種:11.無慚(無慚愧心者對賢人、聖者或佛法都無意接受)。12.無愧(笑罵由人我行我素,毫無慚愧心)。

大隨煩惱八種:13.不信(沒有任何信念,最容易墮落,許多惡心都是不信心感染的,作惡便毫無忌憚,不怕因果)。14.懈怠(懶惰不想向上精進)。15.放逸(縱容放蕩)。16.昏沉(當昏沉時迷迷糊糊,別人講什麼都聽不進去)。17.掉舉(心上上下下不停轉動,想東想西無法集中注意力)。18.散亂(內心沒有思考中心點)。19.失念(失去正念)。20.不正知(錯誤的判斷),隨煩惱如種子眠藏在藏識中,還沒有甦醒,所以叫隨眠,又稱為煩惱隨眠。亦像樹之枝葉,如斷去根本,隨也沒有了,如只斷隨煩惱,留下根本煩惱,使我們無明造作,因而流轉生死。所以學佛就是與煩惱魔咒作戰,若想要獲得解脫自在,就必須戰勝煩惱魔咒。

所有煩惱中最主要根源來自三毒(貪、嗔、痴),而三毒的根本為無明,為煩惱之別稱。三毒交加,將永無出離生死苦海。當我們被環境刺激時,會產生反應,產生煩惱,你的念頭便在一種持續變化的狀態,這即是無明。知就是明理,就是明白因果道理;如不明因果道理,或對因緣果報產生錯誤的認識就是「痴」,又稱為『無明』。無明是所有煩惱的根本。煩惱即菩提,六祖惠能大師將這句話解釋:「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大意是前念如果執著境界,對所面臨的環境產生好或壞、有或無等反應,就是煩惱,如果念頭一轉,下個念頭就是菩提智慧。[菩提是覺悟、開悟、智慧之意。言下之意,就是離開煩惱就能得到菩提;其實煩惱和菩提並無不同。這些都是心的作用。

佛陀告訴世人念佛誦經、拜懺、觀想佛陀的慈容,聽經聞法、持戒感恩行善等等,都是修行。廣欽老和尚曾開示:煩惱就是修行的下手處,藉著修行,把不好的念頭行為修改,獲得的法喜、信心、力量,提升智慧,讓人深刻的理解人、事、物、社會、宇宙、現在、過去、未來,擁有思考、分析、探求真理的能力,將能使無明煩惱消除淨盡。如果心中有計較的念頭,那就是煩惱;如果心中沒有計較的念頭,就是菩提。所謂「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我們的煩惱,有時不是源於外界的人或事,而是因為庸人自擾,你自己找的,因為你沒看透事物真相的智慧。煩惱本來就没有,只要我們認清自己,寧静心安,做好自己,就會遠離煩惱,擺脱煩惱。用智慧的心,面對生活中的煩惱,瞭解世間只是緣起緣滅,因緣果報的自然現象。

如今看見社會諸多亂象,違背人倫,令人感嘆省思憂心。如果人人能夠學習佛法,體悟人生道理,相信社會平安許多。不要試圖控制周遭的一切,你能掌控的只有自己。放下過去的煩惱,不要提早擔憂未來,活在現在、把握現在、享受現在,就能讓你放下煩惱。人與人之間,甚至夫妻相處,若有爭執只要了解空性,不會無知執著自我,只有執著的人,才會造成輪迴執迷不悟產生煩惱痛苦,多學習佛法智慧,相信遇到困難事情,比較能夠冷靜思考靜觀,接受處理放下。用智慧去解決問題。心無罣礙,心中自然沒有煩惱,由於沒有煩惱的緣故,就不會產生畏懼,一切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