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營舊城古蹟探索與新建地下車站創新思維

壹、緣由

高雄存在許多古蹟,左營舊城古蹟特殊之處在於它位在市區,即使是當地人,可能也不知道自己上下班的路線,百年前的古人也同樣走過,所幸工程技術隨著時間蛻變創新,左營地區在鐵路地下化通車營運後,打通了原有阻隔城市南北發展的車站量體,翻轉了原被視為都市背面的鐵道廊帶,帶來的是扭轉都市發展的契機。茲藉本文,帶領讀者進入歷史、融合現代建築的時空,讓歷史不再遙遠,而是切身的體驗。

貳、左營舊城探索與創新的地下車站

一、左營舊城探索

左營舊城古道,為清朝臺灣,左營舊城與鳳山新城間往來之道路,當時兩城間的聯絡道路有三條,其中以舊城東門經凹仔底、灣仔內、寶珠溝、獅頭、赤山至新城北門之間的道路最為主要,舊稱大路,也是現今通稱的雙城古道;另兩條在其北及其南,北路為舊城北門經新庄子、覆鼎金、林內、山仔腳、赤山至新城北門,舊稱小路;南路為舊城南門經漯仔底渡、三塊厝、大港至新城西門。古道全長約十三公里,原有之三條路線之中,三塊厝線和內惟線,已湮沒在高樓大廈之中,僅剩赤山線殘存昔日的痕跡,現仍存有約三分之一路徑。參見表1。

表1 左營舊城(原稱興隆莊)重要歷史摘要表及現地照片

1268-2-11

1268-2-12

1268-2-13

二、創新的地下車站(左營舊城站)

左營舊城車站結合周邊古城垣的意象,將車站轉換為進入高雄都會區的門戶意象,藉城牆的質感與旋律,轉換為現代的語彙,化城垣與護城河之鴻溝,為盈溢『光與綠』「會呼吸的城牆」,導入風、光、水三種元素,塑造為「以虛為有,以實化無」,綠地樹叢將取代高大的城垣,節點廣場與車站出入口場域取代城門,形塑城垣及護城河,點滴化為活動匯集的都市廣場、及御風而行的鐵馬道。

在車站節能方面,地面設置大面積採光空間,引進自然風及光,以達節能減碳之綠建築概念,車站主體為一地下兩層箱型結構(島式月台),長260m、寬19.2m、開挖深度16m;採精簡對稱之空間佈局(標準模組化),地下一層為穿堂層,中央為公共區,兩端為機房區,設置隧道風機、環控系統及變電室等。地下二層設有180m月台,每60m,設置一組垂直動線(公共樓梯/電扶梯)至穿堂層,並提供雙向逃生路徑,以節省空間與工程成本。

1268-2-5

圖1 左營舊城車站完工照片

參、優質的施工技術

高雄鐵路地下化工址,位於都會中心車輛、人口密集地區施工,困難度高且極具挑戰性,其特性為施工用地受限(對施工機具、材料、人員及進出動線之管理規劃,十分重要),施工中須維持鐵路正常營運及安全,並維持鄰近道路交通之順暢、維持沿線管線之功能(吊掛、改道、遷移方式),且緊臨民房施工(最近僅30cm),需對民房設施之保護及人車之安全維護。於淨高受限之橋下施工段,須以限高之改良機具施工,對於環保、噪音、震動、空氣,水污染加以管制,足見國內在車站地下化工程領域,已具備領先的管理經驗;筆者僅就地下化施工過程,提供連續壁、軌道切換、安衛執行成效等系列照片供參,如圖2~圖4。

1268-2-6

圖2 鐵路地下化連續壁施工照片

 

1268-2-7

圖3 鐵路工程連軌道切換施工照片

 

1268-2-8

圖4 鐵路地下化安衛執行成效

肆、結語

『寶劍鋒自磨礪出,梅花香自寒冬來』,歷經數年寒暑與無數夜間施工,在團隊群策群力的腦力激盪,終於克服工程障礙,順利完成南台灣的重大交通建設,以土木工程為在地美、好生活,增添篇章,藉本文給辛苦的工程團隊,讚美喝采。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

 


Ads sidebar 2-1

來來來哩來按個贊!


【版權重要說明】:本網站內容係由該著作權人或團體同意下轉載、或由該作者或會員自行創作上載發表之沒有違反著作權之圖稿內容,一切內容僅代表該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本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若讀者認為文章或評論有侵權不妥之處,請與聯絡我們,將儘速協同處理;同時未經本網站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內容,我們也將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