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看題目,一定有不少人覺得驚訝、甚至於好奇,但是,若能心平氣和地繼續閱讀本文,筆者有信心您將會心有戚戚焉。畢竟事事涉及生死,進而觀念不正確的人,務必儘速謀求改善之道,方能獲致健康又幸福的生活品質。

約莫十餘年前,筆者因公務所須,參加之會議極多,某摯友經常抱怨:參加開會的便當餐餐都是炸排骨飯,吃到膽顫心驚。果不其然,就在他退休後不到3年,駭聞因罹患癌症而辭世之惡耗!近年來,台灣地區癌症患者的人數一直急速增加;近月來,許多知名店家使用油炸油之品質一再亮紅燈、頻出問題;同理推論,消費者又怎麼能善意地期待:一般自助餐店、夜市及路邊的小攤販會百分之百摸著良心定時替換炸油?雖然罹癌與食用油炸食物之間的相關性,難獲確切證實,但是,觀諸眾家名醫、書籍、媒體報導,尤其是癌症病患復原者的許多經驗談,不都是在強調:要少肉、少油、少鹽、少糖、更要多蔬菜、多水果、多放鬆、多運動,才健康嗎?飲食與心情攸關生死,應屬至理名言,以往具有錯誤觀念的讀者,能不趕緊因之改變飲食習慣暨生活作息嗎?

另外一個更重要、而且一定要特別談一談的問題是「酒後駕車(含機車)」。根據英國相關單位的統計資料顯示,全世界因酒後駕車所衍生的死亡人口數目,每年都超過一百萬人以上,而且有逐年攀昇之趨勢,其中尚不包括因車禍而受到輕、重傷者之數據;另依據臺北市政府警察局北投分局,防制酒後駕車交通安全簡報的資料顯示,日本在1945-1970年間交通事故死亡人數,超過二次大戰期間該國軍民的總死亡人數;美國每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數,比波斯灣戰爭期間死亡人數還要高出好幾倍。在眾多文獻及資訊交叉比對之下,再再足堪凸顯「酒後駕車(含機車)」此一問題之嚴重程度實在不容小覷。

續觀台灣地區的情況,幾乎每天都有酒後駕車產生重大車禍傷亡的新聞事件;連警務人員休假時,亦因酒後駕車造成同車同儕死亡多人的慘劇;最近日子以來,某監獄更因收容酒駕受刑人而爆滿等,真可謂令人瞠目結舌,到了不知如何是好的地步。

筆者駕駛自用轎車已有5年多的時間,皆保有良好駕駛習慣與酒後絕對不開車的堅持。但是,仍然十分遺憾地在民國98年2月發生乙起機車騎士擦撞本人車輛的交通事故,雖然對方身受重傷、令人於心不忍,然而現場交通警察依據其豐富的處理經驗及初步整理之資料,已經立即告知本人:「對方酒氣很重,一定有喝酒。另由連續長條弧形刮痕初步判斷,係由其主動偏向左側而滑擊汽車右後方(1/4部份)車體,且在無任何反射動作下(因手腳皆無擦傷狀況),騎士整個人直挺挺地摔向道路中心線位置,才會受傷較為嚴重。若為汽車主動碰撞右側機車,依據物理慣性,則騎士與機車應以倒向右側之情形居多。本案顯然以前項之可能性較大。」另因事發前,本車甫自十字路口由紅燈變綠燈而起動,不但僅保持約30km/hr時速直線行駛,且雙向車道尚因下班尖峰時間而壅塞不堪,致為何剛通過路口就發生此一車禍事件?本身亦倍感納悶與無奈。

民國98年3月下旬接獲交通警察大隊交通事故分析研判表,表格中除明白標示:”不明原因肇事”外,尚且加註:「騎士酒精濃度經抽血檢驗血液中酒精含量為227.0mg/dl(另並附註:違反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之第35條)」。據知本案抽血之酒精含量,大約相當於直接吹氣酒測濃度值為1.135mg/l,其精神狀態幾達迷醉且可昏睡之程度。如此騎士怎麼能放任在大馬路上騎車!因此,該員騎士除了遭受重大皮肉之痛外,還要繳交鉅額交通罰款,強制險可不予以理賠(最後,保險公司還是略為賠償,聊表心意。),嚴重時甚至於更要面對司法單位以公共危險罪起訴。至此,總算真相大白,亦可見酒後騎車,不但對騎士本身及行人有嚴重潛在性危險,對於守規矩的駕車者而言,亦可能造成不少困擾。整起事件即使終於還我清白,但是,將近2個月的精神煎熬與無形壓力,實在是難受到了極點。為什麼守規矩的人要遭受到這樣子的痛苦?

民國98年7月21日,廣播電台播報一則機車對撞的車禍事故新聞:「罹難者因酒後騎車而誤闖逆向車道,致使加害人來不及反應而把罹難者撞倒在地,乃至於傷重不治。最後,法官基於罹難者犯下酒後騎車之大錯在先,又係因酒後意識不清而闖入逆向車道之連續錯誤,實非加害人主觀之犯意,亦無充分時間反應暨避免,故而宣判加害人無罪。」

凡此種種血的教訓,以往優先保障弱勢與傷亡者的作法,現在已經慢慢傾向於受害者本身是否違法亂紀也要納入考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又以酒後駕(騎)車所佔之比率最高。足證酒後駕車或騎車,真是害人又害己的事。親身經歷的人,一定更加刻骨銘心、終生難忘;職是之故,不妨多聽一聽過來人的良心建議:『大家一定要堅持酒後不開(騎)車的觀念,並且確實遵行,才能維護自己及無辜者應有的權益與寶貴的生命。』同時,良知與理性隨時提醒我們每一個知識份子,都要盡更多的努力來傳播進步而正確的觀念。

『觀念決定生死』再一次鐵證如山、無庸置疑地被印證。各位讀者千千萬萬別說:「這些事情跟我沒有關係。」因為當別人不守法時,守法的人隨時隨地都有可能置身於危機四伏的環境、甚至於變成受害者,您能不格外小心再小心嗎?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