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勝軒、楊詩蔚 技師

民國88年9月21日凌晨1時47分,大地震,於今年(108年)屆滿20週年。回顧當年,以中台灣的災情為全台之最。震後最短的時間內,世界各國透過各種管道,紛紛對台灣表達關切、慰問及救援。由臺中市政府發起並由前中興大學副校長林其璋教授,邀請中部各大專院校、專門職業技術公會及業界有志之士,及產官學研各界,假臺中市警察局禮堂辦理研討會,一起回顧過去,省思改進,希望台灣人民在面對未來的地震同時,可以做足更萬全的準備。

此次研討會(活動圖片如圖1~2所示),首先由臺中市政府令狐副市長榮達,開幕致詞揭開序幕,緊接者由多位講者及嘉賓蒞臨主講。開場的是現任中國醫藥大學生物醫學研究講座教授,黃榮村教授,主題是「20年後回看921地震重建」,提到20年前的921地震,很多國內外知名特殊事例及當時的重建議題,整理出重建時曾經發生過典型實例,並提出對未來防救災與重建之展望。

議題一:地震觀測與應變(上午場)

第一位主講者是中央氣象局前主任郭鎧紋,演說「地震測報與預警」,談到中央氣象局於1992年度開始執行「強地動觀測計畫」,至1999年完成裝設自由場強震站629站、及51座結構物強震監測系統的安裝工程。由於1998年起建立強震速報系統,921大地震時,在102秒內自動完成地震測報作業。現今仍致力於發展強震即時警報系統,主要在縮短地震測報的時間,在強烈地震波到達之前即時發出預警。但是無法收到預警的盲區,往往災情較嚴重,因此加強房屋的耐震能力,才是地震防災最基本的工作。

其次是臺中市政府消防局簡任技正楊純凱,在「臺中市政府地震之緊急應變與防救災體系」中提到,921地震同時震出許多潛在問題,諸如缺乏跨單位資源整合、消防人力不足、災區通訊不良、缺乏特殊專業救災人員及搜救器材等,凸顯出20年前之消防單位救災軟硬體設施,嚴重不足。如今藉由災害搶救及緊急應變等經驗,提點出災後亟需檢討之內容及改善方向,促成921地震20年後,臺中市在防救災領域上之精進、成長與蛻變。

而,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溫國樑教授,在「臺灣活動斷層與地震特性」之講演中,道出臺灣島位處板塊交界處,活躍的板塊作用及特殊的構造,使得臺灣必須面對不同類型的地震威脅,惟有了解臺灣的活動斷層和強地動特性,才是邁向韌性社會的重要基礎。

最後是臺灣營建研究院呂良正院長,在講題「921築巢專案執行機制與成果」中提到,財團法人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結合財團法人臺灣營建研究院,推出「築巢專案」,協助可以補強修復方式復原之集合住宅,加快受損集合住宅災後復原。「築巢專案」共分三步驟:一、初步設計,二、詳細設計,三、補強施工。藉由921築巢專案推動機制與成果,期能提供政府推動此類老舊建築進行耐震評估補強工作,以提升都市建築耐震防災。

議題二:勘災與重建(下午場)

首由結構工程技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張荻薇理事長開場,為與會聽眾演說「橋梁之震害調查及災後重建與強化」,強調橋梁平時肩負著交通運輸任務,災時是防救災體系的重要結點,為極重要的維生線。目前臺灣已面臨「地震+氣候變遷(豪雨)」交互影響的威脅,其災害威力常常超出所有的防禦設施及防災對策的極限,而嚴重影響橋梁的安全。因此,如何增強橋梁的抗震韌性、提高橋梁的危機耐性,以減小地震伴隨現象之災害風險,是今後橋梁地震防災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

接著是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黃世建主任,在「校舍耐震補強與建築物階段性補強」指出,921集集地震之災損報告顯示,臺灣既有建築物,常因軟弱底層,於地震中發生倒塌,特別是住商混合建築之底層為開放商業空間者,或是住宅建築之底層為停車空間者。但是既有建築物常因產權複雜,導致住戶不易達成共識,難以進行拆除重建或完整耐震補強。惟建築物若有軟弱底層的問題,應儘速提升既有建築物之耐震能力,因應的辦法,可先於底層公共開放空間進行簡易補強措施,降低建築物因軟弱底層破壞而倒塌之風險,作為階段性補強。

成功大學總務長姚昭智教授,在「醫院之震害調查與補強」提出,根據美、日及臺灣的研究發現,醫院建築內的非結構物(裝修材及設備)損壞,對於造成震後醫院無法提供醫療服務,有很重大的影響,因此非結構物的耐震能力評估與補強,亦是結構補強之外需要正視的議題。

臺中市土木技師公會鄧勝軒理事長,在「土木大地勘災及感想」的主題中提到,公共設施如建築物、道路橋梁、水利設施、鐵路等,921時也產生大規模山崩、堰塞湖、液化等大地災害。當年為因應緊急情況,政府發布緊急命令,及立法院三讀通過「九二一震災重建暫行條例」,並從多面向加強防震教育及加強防震防災宣導,包含設置九二一地震園區、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等,提升建築、結構物之耐震標準與成立財團法人住宅地震保險基金,地調所加強地質調查及公佈地質敏感區範圍,及水保局加強整體性治山防災及大規模崩塌防減災,最後談到強化建管執行作為等。

臺中市結構工程技師公會李仲彬理事長,從「震災後建築結構之破壞形態」的主題切入,整理20年前921地震後現場勘災所紀錄,許多類型的建築結構,遭受地震震害的照片,藉由勘災的建築結構破壞型態,希冀產官學各界能記取921震害的經驗及教訓,針對舊有建築物結構進行補強,以及如何對新建建築物提升結構設計與施工品質之新作為。

臺中市大臺中建築師公會紀律主委吳俊明建築師,在「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之推動」裡提到,臺中縣市合併後,最不易都更的30年以上4、5樓型態老舊房屋建築,比比皆是。《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條例》,是政府要讓無法以都更方式辦理的小基地,可以加速進行重建;且無障礙居住環境,在面對高齡化的社會時,能夠改善高齡者生活品質。

最後,臺中市政府都市發展局黃文彬局長,以「震後20年展望—臺中市發展的機會」回顧,並闡述該局在921震災後,20年防震減災路程上的演變與作為,如依據災害潛勢區域分析後提出土地發展治理策略,融入防震減災與韌性城市發展手法,擘劃美好城市、富強台中之願景。

1197-6-1

圖1 召集人、講者及主持嘉賓合影場景

 

1197-6-2

圖2 參加研討會之各界嘉賓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