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5期 社論-論 焚化廠整改延壽外精進之道

台灣在廢棄物處理及資源回收成果,曾備受國際推崇,2016年美國《華爾街日報》,就以「台灣:全世界垃圾處理的大咖(Taiwan:The World,s Geniuses of Garbage Disposal)」為題,盛讚台灣從昔日「垃圾島」,蛻變為資源回收國際典範。

其實,環保署早在1990年核定「台灣地區垃圾資源回收(焚化)廠興建工程計畫」及「鼓勵公民營機構興建垃圾焚化廠推動方案」。截至2008年二月苗栗竹南焚化廠啟用,台灣已有二十四座焚化廠運轉,每日處理量約二萬四千六百公噸,有效解決台灣廢棄物處理問題。若回顧發生在2017年初的垃圾大戰,部分縣市政府遭遇「垃圾何處去?」的難題,似乎仍意謂著台灣的廢棄物處理及資源回收,尚有改善及努力的空間。

2017年六月環保署發布多元垃圾處理計畫,計畫時程自2017年持續到2022年,中央地方將投入逾一百五十億預算,對十一座焚化廠進行升級,盼能至少再延役十五年,每年增加二十六萬公噸的垃圾焚化處理量,相當於一座九百噸焚化廠的處理量能;每年亦可取得三十四萬公噸的區域調度量,提升灰渣品質及暢通去化管道。

在主管機關嚴格監督及操作廠商嚴謹操作管理下,台灣廢棄物處理問題平靜十餘年;不過最早完工的木柵、新店及樹林等焚化廠運轉逾二十年。實際上調查的結果更加嚴峻:「全台營運中的24座焚化廠,包含台北(內湖、文山、北投)、新北(樹林、新店、八里)、台中(文山、烏日、后里)各3座,基隆、宜蘭、苗栗、嘉義縣市、屏東、台東各1座、台南(城西、永康)及彰化(溪洲、和美)各2座、高雄4座,但半數已逾20年使用年限,最老的內湖焚化廠已逾30年;北市木柵、新北樹林及新店、台中文山四廠則超過25年。」

焚化爐的運轉效能,將可能因設備老舊而遞減,導致廢棄物處理量下降,廢棄物問題恐有重來之勢。這些屆齡的焚化廠,能否有效處理與日俱增的垃圾量,值得國人深思。由於台灣地狹人稠,民眾往往將焚化廠視為「嫌惡設施」,若新建焚化廠勢必遭遇重大阻力。

垃圾的產出源源不絕,傳統的掩埋處理無法滿足需求,新建焚化廠又是遙遙無期,那該如何面對垃圾的困擾?本報認為,仿效歐洲及日本等先進國家,將焚化廠延役整改,或稱「延壽」。譬如運作20餘年的嘉義縣鹿草焚化廠,廠內2座焚化爐有1座爐床完成更新試運轉;今年9月再進行第2座爐床更新,預計年底可全面恢復燒垃圾。這是短期可以預見的成效。

長期而言,本報以為釜底抽薪之計,誠如本報1315期社論所言,如何讓這些屆齡的焚化廠重生,重新蛻變為更符合循環經濟理念下的環保設施,建議:1.恢復焚化處理量:確實掌握全台家戶垃圾量、一般事業廢棄物量、資源物量、生質廢棄物量、不適燃廢棄物數量、縣市焚化廠,或其他處理廠能量,通盤評估焚化處理量能恢復程度,透過更新與改善既有爐體,以提升熱值。2.提升能源效率:可從『開源與節流』兩方面著手。在開源方面:透過擴容蒸汽冷凝系統、增設鍋爐管排、調整降低過剩空氣比、提升蒸汽過熱度、汽機整改更新、垃圾均質化;在節流方面則可:汰舊換新高耗能設備、增設風機變頻器等。3.提升污染防治效能、並與國際接軌:主要是加強氮氧化物、酸性氣體、PM2.5與戴奧辛之管制排放值,並朝符合當前國際認可的歐盟法規標準為目標,以達到減量、削污、減碳、節能的目的。

換句話說,焚化爐整改延壽並非主要影響垃圾去化主因,而是民眾生活習慣改變,導致垃圾產量量太大,若能重視源頭減量管理,即使有些廢棄物真的很難減,只能做好廢棄物細緻分類,這樣需要燒的垃圾就會大幅減少。本報認為,儘管國際上已有許多技術的應用實績,但台灣法規與行政配套措施,與循環經濟目標仍有落差,如現行底渣的開放並未強制引導擴大於公共工程之使用;而廚餘消化後產生的沼渣(液),因尚未開放在肥料或灌溉上使用,皆導致去化困難。建議政府應強化政策上的推廣,以確保此類資源化產品的循環再利用。至於,焚化廠推動升級整備工程後,透過良好操作及定期維護,提升焚化廠設備妥善率、增加處理量能,同時朝向高效發電、污染減量、節能減碳及環境綠美化的目標邁進,共創兼顧經濟、社會、環境保護與綠色能源等之美好家園,這是主管官署應盡的職責。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


Ads sidebar 2-1

來來來哩來按個贊!


【版權重要說明】:本網站內容係由該著作權人或團體同意下轉載、或由該作者或會員自行創作上載發表之沒有違反著作權之圖稿內容,一切內容僅代表該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本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若讀者認為文章或評論有侵權不妥之處,請與聯絡我們,將儘速協同處理;同時未經本網站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內容,我們也將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