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3期- 漫遊新德里風情

 

一個讓自助旅遊者又愛又恨的國家-印度,便宜的消費和驚豔的旅遊資源,讓人嘖嘖稱奇,但劣質衛生情況,卻令不少遊客望而怯步。

新德里(New Delhi)是印度第二大城,也是印度的首都。新德里的人口約1,700萬人,是印度成長最快的城市。不同種族、宗教和文化群體混雜,是這國家各地方邦的特色。走趟新德里,這令人難忘的城市,可感受到文明古國蛻變為現代都市的魅力、古老宗教與文化之美。在此可獲得充分的感官刺激,並感受截然不同的文化體驗,此行有幸拜訪古吉先生,在新德里漫遊之餘,側寫此行見聞。

一、泥流般的街道

古吉先生,在新德里經營地毯及布料的生意,因緣際會到台灣做生意,認識台灣友人,古吉先生來台灣期間,對中華文化印象深刻。也因此受古吉先生之邀,出發前往3,800公里外的新德里。經2段航程,飛行約14小時終抵達新德里,新德里機場是印度最主要的國際機場,也是印度第一大機場(甘地國際機場),位於新德里西南部,離市區旅館約15公里。

凌晨入住旅館,應可好好洗個澡,竟然沒熱水;1月份的印度,夜間溫度降到約5度,這也太Incredible,櫃台又沒人接電話,只好當"仙人"了。

上午,前往古吉先生家,因距離不遠,索性決定徒步前往,在新德里街區漫遊,有別於其他地區,新德里建物較新穎現代,街景不同於他邦。而灰濛濛的天空,因近日下過雨,有稍清朗些,沿街常見到高檔車款在街上奔馳,在這交通「秩序」國際出名的國度,可說是亂中有序,自尋出路。

走不多久,轉個彎,映入眼簾的是,殘破不堪的的泥濘路面景象(照片1、2),說是路面挖除,還真像是被砲彈轟過場景。路旁堆滿挖除的廢料,沿途堆置擺放,因剛下過雨,路面像是泥流路面一般。在台灣,這樣施工路面,馬上會全民督工或上新聞,但當地來往交通工具或行人似乎習以為常。另台灣關於道路施工期間的相關規定:道路挖掘施工及占用道路期間,施工材料、交通錐、連桿及警示燈應妥為放置,並於施工現場前適當距離路段,設置車道縮減警示及派員指揮交通,引導行人及車輛通行。看看來往依舊的路人、車輛、兩側住戶,這裡好像沒有一項交管設備是有設置的,只能說是國情不同,這裡是印度,就不足為奇了。

1433-3-1

照片1 泥濘路面

 

1433-3-2

照片2 泥濘路面

二、高聳的圍籬、摻紅磚的碎石

沿途閃躲著泥濘路面,還需跳過偶而的水窪坑洞,注意留在地上的「黃金」,以防踩雷,一路下來,像是在打電動一樣,不小心就泥水飛濺,真是處處有驚奇。

路旁的鋼板圍籬設施(照片3、4),乍看似乎明顯高了許多;在台灣工區一般圍籬設施高度規定,若是一般簡易圍籬寬度應為2m 以上,高度應為 1.2m 以上;紐澤西護欄寬度,應為 1m 以上,高度應為 0.8m 以上;若為固定式鋼板圍籬, 除設計圖說另有規定外,高度2.4m 以上,面板應使用厚 1.2mm 浪形鋼板。

目測現況圍籬高度,約有4m;相較旁邊的房子,至少比一層樓還高些,印度工人站在旁邊或是停放在旁的車子,對比鋼板圍籬,似乎顯得小許多。但為何這裡圍籬需要4 m這樣高?印度人平均高也沒特別高於台灣人,應是施工規定吧。

1433-3-3

照片3 鋼板圍籬設施

 

1433-3-4
照片4 鋼板圍籬設施

過了幾天,出門看到的路面,鋪上了類似碎石的材料(照片5、6),但明顯其中有碾碎紅磚成分,仔細看了路面碎石,似乎紅磚碎塊蠻多的,應是印度施工廠商,將原堆置於路旁的刨除廢料,經打碎回收再利用,因印度物資骨材缺乏,但磚塊原料則相當充足,當地就常以碎紅磚替代部分骨材當鋪面材料或混凝土骨材。

一般常用的鋪面種類,依據面層採用的材料,分為:碎石鋪面、瀝青混凝土鋪面及波特蘭水泥混凝土鋪面等三者。後兩者屬於高級鋪面,眼前的作法初判應為碎石鋪面階段,以碎石舖築,修築完之後,即開放通車, 令車輛滾壓及雨水等之壓實。俟車輛將碎石層壓實後,再加一層於其上,舖築至設計厚度,最後以碎石屑整理其路面。

 

1433-3-5

照片5 路面碎石

 

1433-3-6
照片6 路面碎石

眼前的路面,未知是採用何種鋪面設計?只可惜結束假期前,仍未能看到路面最終鋪設完工成果。

三、印度婚禮~錫克教

適逢古吉先生嫁女兒,邀請我們一同參加婚禮。古吉先生家族是錫克教,婚禮沿襲傳統,在錫克廟進行,進到錫克廟,若無戴頭巾,在門口會有廟方人員,提供頭巾供包裹頭部,而包頭巾的傳統,古吉先生說明,因錫克教先知教義:身體是上天賜予的神聖禮物,包括頭髮,而頭巾是保護是衛生,也是尊重信仰。我們相信長髮可帶來正能量,要好好保護,所以錫克教徒通常會包頭巾及滿臉鬍鬚;另外手帶戒環,提醒以戒為師,不隨便動干戈或做不法情事。

此次婚禮,古吉先生說明,錫克教徒都會在這樣的廟中完成文定(照片7),照片中四方斗篷下金色屋頂內,擺放有錫克教的聖經,錫克教有10位先知,目前以10位先知所留下的語錄為錫克教聖經,我們稱該聖經為第11位先知。伴隨樂器演奏及誦經聲中,新人繞經書而行,錫克教認為婚禮,是宗教儀式也是對婚姻的承諾,而經書就是證婚人,在歷代先知法語見證下,接受祝福。

想想,在先知的祝福下完成終身大事,並奉行先知法語為師,這與中華文化以聖賢智慧經典傳家意涵,不謀而和。而他們的婚禮,秉著傳統,在先知的祝福聲中,再次提醒相扶持及成立家庭的重要性,降低了離婚率,這方面很值得世人省思 。

1433-3-7

照片7 錫克廟

 

1433-3-8
照片8 古吉先生家

古吉先生家,布置得五彩繽紛(照片8),從樓上到樓下,彩球花飾及大彩帶傾瀉而下,門樑上有幾處倒掛雨傘彩繪,真是絢麗,對比鄰房,大喇喇地在馬路旁真是顯眼,不過這樣場面,感覺有點像台灣新屋預售會的場景。

古吉先生說,頭巾是錫克教一種身分象徵。(心想,若包了頭巾,騎機車要戴安全帽時,他們會怎麼辦?)錫克教戒律是:不可喝酒、抽菸、賭博。每個錫克人身上都會有5樣東西:頭髮、戒環(提醒不做壞事)、梳子、短褲(表情慾和尊重伴侶)、短劍(表勇氣和保護弱者的勇氣),所以曾有國外旅客出遊到新德里,被告知若是需要協助,可尋求有頭巾和鬍子的人幫忙,這也算是錫克教遵循先知教義下,給世人的印象。而錫克教有些禁忌,就是不可亂摸頭巾或鬍子,以避免不必要的誤會。

古吉先生說錫克教日常有3件事必做:早晚及睡前祈禱、幫助他人與分享勤奮賺錢養家不可偷懶。而錫克教的家庭,孩子自然也是錫克教徒,一起祈禱,一起到錫克廟,家庭關係自然和睦。

這看似簡單的日常,卻與華人智慧,朱子持家格言中:「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見窮苦親鄰,須加溫恤。」精神相同。

想想古吉先生,歷代從商家族世襲興旺,似乎長期遵循先知教義,沿襲對家庭有幫助的傳統,有莫大的助益,正如,水需要沉澱才會清澈,人也是一樣,古吉先生「日常3件事」,是對內心的自我觀照,這對個人及家庭的安定性,相信有著重要的教化意義。

而我們這群台灣人,在宴會場合中,沒有包頭巾,沒有大鬍鬚,沒有深邃的輪廓,顯得特別突兀,真是特殊的文化體驗。

四、古吉先生有感而發

喝著香濃的奶茶,古吉先生話起家常,說起了當局為了保護德里這座古都,決定在德里的西南部,新建一座城市叫「新德里」,獨立後新德里成為印度的首都。可說新德里就是為了「保護舊德里的文物古蹟、文化遗產而興建的。」這些是先知留給我們有形的寶貴資產,也是無可取代的祖上智慧。

而錫克教奉行的日常3件事與身上5樣東西,正是先知留下的無形資產,就像你們華人世界的孝道、仁義之道,這與中華文化蠻相似的,你們叫做家風或是家訓。家的核心精神是「愛」,讓愛有意義而不溺愛,有賴家風家訓的深植。錫克教簡單的3件事或是華人世界的簡單家訓,足以讓後世用一輩子的時光,學習其運用之妙。孝有行稱孝行,修有行稱修行,家有道風稱家風。無道的家風,稱家瘋。家中成員,上行自然下效。上言有物,行而有恆,自然成無言之教化。

五、結語

家訓,一個在現代鮮少在被喚起的家風標竿。是老祖宗留下,給後人依循的準繩,也是逢苦難的解方,是真智慧,是無價寶,更是百世安家心法。

想起「白銀帝國」這部影片,片中描述清末,山西康氏票號富可敵國,後因大清倒台,紙票成廢紙。康氏家族秉持誠信,取祖上藏於地窖的白銀解困,在窖中發現祖上留下的木製密盒,內藏卷軸,主角康三爺緩緩打開卷軸,現出「仁義」二大字,內心激動澎湃,涕零下跪,言:「爸,我們没有背叛祖宗,不管你在哪,你都會安慰的,我們做對了。.....」康氏票號,秉仁義祖訓,有孚誠信;也是易經中家人卦37,上九爻,最佳寫照。上九動爻,得水火既濟卦63,象曰: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家訓就是無價的預防之道。祖上先知先覺,解方就藏在家訓中,仁義核心精神,教化著康家世代,早作好了預防之道。

這精神是好幾代人,甚至已深植成為世代血液裡的因子,是一種家風,一種祖輩經歷鍛鍊,累積活出來的光輝,這光輝代代相傳,讓世代見證,祖輩累積的足跡,成為解危的奇蹟,而世代都以留有這樣的血液,感到無比榮耀。遙想著,祖上前輩家風的精神,著實令人感佩,但真有幾人能延續......。Namaste!品嘗著,古吉先生家現做道地的印度奶茶與煎餅(Dosa),
搭配著咖哩和醬汁食用,美食當前,即使是熱量的誘惑,還是先好好品味,活在當下吧。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


Ads sidebar 2-1

來來來哩來按個贊!


【版權重要說明】:本網站內容係由該著作權人或團體同意下轉載、或由該作者或會員自行創作上載發表之沒有違反著作權之圖稿內容,一切內容僅代表該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本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若讀者認為文章或評論有侵權不妥之處,請與聯絡我們,將儘速協同處理;同時未經本網站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內容,我們也將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