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0期-漫談雪梨歌劇院是怎麼建成的?

 

我是77年次的陳政昇,臺北的土木技師,30歲那天辭去工作,獨自跑去海外花了30幾萬環球旅行180天,今次來分享我在雪梨歌劇院的故事,希望在地震頻繁期間讓大家仍能認識這個世界。

雪梨歌劇院這座風帆型建築,不單是澳洲雪梨的城市地標,2007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現在看似風光的背後,其實歷經過不少政治上的拉扯,而這座雪梨歌劇院背後有什麼故事呢?

1940年代,全球正在經歷一、二戰的影響。當時的雪梨音樂學院院長尤金·古森斯(Eugene Goossens)向政府提出一個建議:建造一座能夠容納千人以上、並且可以表演大型戲劇作品的表演廳。這個建議,最終在1954年得到批准,開始設計建造雪梨歌劇院。

1955年雪梨政府向全球發出設計比賽邀請,由丹麥建築師約恩·烏松入選設計了雪梨歌劇院。當時37歲的烏松還不是很出名,雪梨歌劇院是他第一次為公共建築設計。1956年,烏松在斯德哥爾摩旅遊時,從一本建築雜誌上得知了這個建築競賽。他雖然從未去過雪梨,但是通過幾位當地姑娘對家鄉的描述,成功繪製出了這座相當特別的設計圖,外觀的「殼」像是切片的橘子皮相疊而成,是由一塊塊混凝土構件組成的骨架,支撐起來的拋物線外殼結構作為設計理念。但是工程師們發現,他們無法建造這樣的建築。他們嘗試了12種不同的建造方法,但是費用過高並且需要太多不同的模具,最終,他們找到了一種經濟實惠的解決辦法:使用球體通用模具來建造建築。這樣可以使用通用的模具,再用若干個圓拱段,拼接在一起形成一個球形的剖面,才讓這個拋物線的混凝土結構成形。

1957年,烏松的設計贏得了國際設計競賽,這讓他成為了雪梨歌劇院的主設計師。接下來,在總理的領導下,新南威爾斯州政府在1958年開始建造歌劇院,烏松負責了整個建造過程。然而,由於成本、設計更改及預算超支等問題,烏松最終不得不辭去,而後還向外界發起募款,最後由澳洲在地團隊接手,建造費時14年,於1973年完工。

1973年10月20日,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出席雪梨歌劇院的開幕典禮,但開幕典禮上澳洲國家元首、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也沒有提及建築師的姓名,直到烏松2008年過世前,烏松都沒有回來看過完工的雪梨歌劇院。

雪梨歌劇院內部有兩個主廳、幾個小型劇院和演出廳以及其他設施組成。其中最大的主廳是音樂廳,可以容納超過2,600人。這個音樂廳原本是要建成歌劇院,但後來設計改變了,就把原本的歌劇舞台拆除重建了。現在的音樂廳內,擁有一個世界上最大的機械木連管風琴,有10,500根風管組成,非常壯觀。

另外一個較小的主廳是歌劇院,比一般小型劇院的舞台相對較小,還有其他設施,包括戲劇院、影院和攝影室等,讓觀眾和藝術家都可以在這個文化中心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娛樂和創作方式。

如果想要深入了解歌劇院,建議可以事先上網預約內部導覽,有中英文兩種語言選擇,可以選擇30或60分鐘的導覽時間。建議在KKday購買的票券,到了歌劇院地下一樓,就可以換取入場門票,集合時,導覽員會提醒大家注意事項,並且每位參觀者都會拿到一台導覽機,確保大家都能聽到導覽員的講解。

導覽一開始,會放一段小影片,介紹歌劇院的建築結構和歷史,非常有趣,如果對歌劇院、音樂廳設計有興趣,絕對不能錯過內部導覽,相信對每個人來說都會是留下難忘的回憶。

1430-6-1

雪梨歌劇院斜側面

 

1430-6-2

雪梨歌劇院與家人合影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



【版權重要說明】:本網站內容係由該著作權人或團體同意下轉載、或由該作者或會員自行創作上載發表之沒有違反著作權之圖稿內容,一切內容僅代表該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本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若讀者認為文章或評論有侵權不妥之處,請與聯絡我們,將儘速協同處理;同時未經本網站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內容,我們也將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