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2023年3月底,台中舊市區中區發生了一起老屋因鄰地工程而崩塌的悲劇,造成多人傷亡。這樣的事件在舊市區,若不妥善處理,不盡然會是最後一次發生,因為越來越多的危老重建計畫也在陸續啟動。筆者在該區有些工作進行中,當天恰巧在附近會勘,協助記者了解問題,我認為舊市區重建,尤其是安全議題,值得深入探討,做更多的分析和討論。

老屋拆除的風險與管理,是一個複雜的問題,需要在確保施工人員的安全的同時,保持建築物的完整性。台灣的舊市區在二戰前後的結構,大多是日治時期,複合日本與中國東南方建築的風格。這些建築物包含上構,主要是磚/木構造,而牆面用的也是就地取用的建築材料「編竹夾泥牆」。

1377-3-1

筆者在台中舊市區查看「編竹夾泥牆」

拆除這樣的老屋時,要留意結構上的連續與分割。也就是說,若結構系統是相連的,需要切割開來之外,亦需要妥善處理鄰房的結構,確保其獨立性,同時也確保結構上的安全。

鄰房因拆除產生的風險與管理,除了震動等會對鄰接的老屋造成結構上的影響外,確保鄰房因基地老屋的拆除,在結構上能獨立穩定與安全,是重要的議題。前述於台中舊市區的鄰地老屋崩塌事件中,主要原因是拆除擬重建的部分外,餘存的鄰房結構上沒有足夠的強度和韌性,因建築物地下工程施工的擾動而上構崩塌。其實,當進行拆除工程時,必須預先進行結構評估,以確保鄰房的安全性。

此外,還應該為鄰房提供必要的資源,例如為鄰房現況鑑定,在拆除過程中進行必要的監測等,以確保鄰房不會受到損害。這些措施,有助於確保拆除工程的順利進行,同時保護鄰房的安全和所有權人或使用者的利益。

日治時期的台灣建築,多採用木質結構,因為木料是當時隨手可得常見的建材,且容易加工。此外,編竹夾泥牆是日治時期常見的牆面建材。編竹夾泥牆的製作方法,是將竹子剖成兩半,編成網狀,再把編好的竹子鋪在木構造上,再塗上泥土,最後再刷上一層灰泥,形成一道牆面。這種牆面建材,具有隔熱、隔音、保濕等特點,但是在結構力學性能上較差。

又前述日治時期前後的磚木構造,房屋基礎都是以卵石為基層,上面放置木柱或磚牆,這木柱的行為應是固定端非鉸接端。但這種基礎結構,卻更像是木柱被放置在卵石之上,沒有固定的端點,以鉸接的方式連接在基礎上,施工比較容易,成本也低廉,但上構若沒有好的剛性,以木材形成剛架的結構行為,是不穩定的結構,一擾動即崩塌。

1377-3-2

台灣日治時期前後的磚木構造房屋基礎都是以卵石為基層

然而,這種基礎結構也存在另一些問題。首先,由於木柱和基礎之間是以鉸接方式連接,所以上構的強度與韌性低,不能承受太大的負荷或擾動。其次,由於木柱是直接放在卵石之上,容易受到潮濕的環境影響,容易生蟲蛀蝕,從而影響結構與基礎的穩定性。這種基礎結構的使用年限比較短,需要定期檢修和更換,否則容易出現安全隱憂。

至於在進行拆除後的基地,施作地下結構時,需要特別小心謹慎。由於避免鄰房的卵石基礎容易受到擾動,影響其上部結構的穩定性,導致其崩塌。因此,必須採取一系列的安全措施:例如,嚴格控制施工場地的人員和機械車輛進出、監測周邊建築物的震動情況,以及在施工過程中採取有效的減震措施;同時針對鄰房結構本體作適度的補強等等,確保施工安全暨保護周邊建築物的穩定性。

因此,在進行危老重建計畫時,也應該考慮到基礎的問題,選擇合適的基礎結構施工法,以確保建築物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同時保護鄰房的安全和所有權人或使用者的利益。

危老重建是一個複雜的議題,需要政府、技師專家、居民等多方參與和努力,才能達成更好的效果。我們期待看到更多有關舊市區重建的討論和探索,讓我們一起為我們的城市創造更美好的未來而努力。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