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講座(三)“書畫同源”-書法與繪畫的關係 談書法線條與繪畫風格

中國的文字起源於遠古人的結繩記事,而發展出文字。接著,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發展,就產生了繪畫。

而中國文字與繪畫的關係,一方面中國文字與繪畫,在起源之初有相通之處;另一方面是書法與繪畫,在使用的筆、墨工具,幾乎是相同的,使得它們之間有著相輔相成的關係;再其次,是書畫在筆墨的運用上,具有共同的規律,繪畫中的線條力道,在粗細、濃淡等的變化運用,與書法字形、線條變化等,有其相通之處。這也可以說,書法與繪畫,是同一根源而發展出來的。

書法作品的書寫,不僅在字型字體上的發揮,作品中的字體大小、疏密、墨色濃淡等的配置布局,同時也顧及作品畫面的整體表現,這也就是說,書法作品不單是字的表現而已,同時它也是一幅畫。這幅畫是帶著以文字表達的文學情境,它不單是紙面上的一幅畫,它也帶領我們進入文字所描繪的畫境中。

我們來看中國佛教律宗大師,弘一法師,所寫的"悲欣交集"。在出家前,他是一位才華洋溢的藝術家,在繪畫、音樂、書法等方面,都有極高的成就;在出家後,他的日本籍太太雪子,帶了2個兒女來見他,對著過去留學日本時深愛的太太,他只以"一壺酌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他的作品"送別"中的歌詞)辭別太太,轉身進入寺中,不再回頭。我們可以說他意志堅決,也可以說他是極端無情。

可是,弘一大師在圓寂前,囑咐他的隨侍弟子,備妥筆墨紙,而寫下了"悲欣交集"4個字,從他褪盡風華、反璞歸真,所寫出的凌亂筆畫中,可以看出弘一大師對於過去人世間的情感,內心是有多麼的煎熬,這看來不像是有修行的出家人。可是,我們從他另外的答客問"問余何適,廓然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便可知道,他是一個徹底瞭知空性的解脫者,也唯有這樣偉大的解脫修行者,也才能勇敢的面對過去的感情世界,也才能夠坦然的不違空性。

中國文人的畫作風格,與他所處的時代背景,息息相關。宋代文人畫的興盛,就是由皇帝所主導提倡的。如宋徽宗愛好繪畫,所以畫風就以迎合宮廷為主;而在異族統治的年代,多數漢族文人,無法進入公職為官,志不得伸,就隱居山林,在山水間以畫作自娛,或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過著閒雲野鶴般的生活;也有皇室之後,在失去江山之後,也只能以作畫,來排遣自己無力回天的悲痛。

在觀賞國畫作品時,筆法功力固然精彩,但常會感受到文人的無奈,在大山大水的畫作中,人是何等的渺小,是一種遁世逃避的感覺。其實,我覺得中國文人不夠勇敢,在宦海浮沉中,就只會有懷才不遇、志不得伸的慨歎,不會從道家的道法自然理論中釋懷,或從佛家的空性說法中,去澈悟解脫之道,而好好的活著,沒有表現出讀書人的豁達大度,誠可惜也!

我們在12/8(二),舉辦了第三次的書法講座-"書畫同源"書法與繪畫的關係,暢談書法線條與繪畫風格。還是邀請陳慶坤教授,繼續為我們授課。講師,依然是備課內容豐富,講演精彩,將書法與繪畫的關係-其相通處,以及中國繪畫的發展與主要演變等,藉著準備好的投影片(圖片有著作權的限制,無法引用到技師報上),做了精闢的講述及解說。講演中,台上台下互動熱烈,講師對於學員們的提問,都有充分的解說。其中有學員問到,『國畫中的大山大水,固然十分精采,但西方的畫作,如拾穗、晚禱等畫作,似乎更貼近人心,而民初豐子愷所描繪人們日常生活百態的繪畫作品,也廣受好評,那中國畫會有如何的變化?』,講師也解釋,在資訊充分公開透明並且容易取得的今天,中國繪畫受到衝擊後,勢必會有調整,來符合時代的趨勢。學員們對於講師的上課熱忱及精彩的內容,感到非常滿意,並對老師充滿了感激。

1257-3-1

臨黃庭堅「花氣薰人帖」

 

1257-3-2

臨祝枝山書法欣賞

 

1257-3-3

臨智永和尚「千字文」

 

1257-3-4

書法社員合影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

 



【版權重要說明】:本網站內容係由該著作權人或團體同意下轉載、或由該作者或會員自行創作上載發表之沒有違反著作權之圖稿內容,一切內容僅代表該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本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若讀者認為文章或評論有侵權不妥之處,請與聯絡我們,將儘速協同處理;同時未經本網站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內容,我們也將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