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1期- 一張照片看盡台北四個時代

照片中是台北市我最喜歡的一個角度,因為我很喜歡新舊併陳的感覺,照片中四個建築物,都是不同時代的建築物。

中間紅色的清朝時代的臺北府城北門,正式名稱為承恩門,當初台北城還有城牆,現在北門為臺北府城五大城門中唯一完整保持建城時代原貌者,也是臺北市區僅存不多的清代建築之一,屋頂為傳統臺灣建築常見的單簷重脊歇山式屋頂,主體是磚造,清代的磚其實大小非常不統一,現在看到的清朝磚造建築,都是經歷過多次的維修複建的.

最左邊黃色的正在整修的台北郵政總局,台北市定古蹟,是日據時代就存在的建築,也是日本於台灣設立的第一個郵局。在1920年大火之後,重新整修成當時很少見的鋼骨構造。黃色建築物表示該建築物的年代是日據時代後期,當初多數建築怕被美軍轟炸,所以把紅色外觀改成黃色外觀、目前最大的問題是外牆磁磚持續剝落,燒製外牆磁磚的北投窯場已停產,故該古蹟的外牆剝落情形,無法即時獲得改善。

日據時期剛好是建築土木業變化最大的50年,那50年間可以見識到在日本人統治下,台灣街頭和建築的快速變遷。

日據時代初期,最大的變化是臺灣開始有車這種交通工具出現,所以說當初日本人在做城市的重劃時,街道寬度變成以二車道以上的方式規劃,不再像羅馬或新竹廟口的小巷一般,只有黃包車或是人可以走的寬度。前面講起來很簡單,但其實得配合消防、自來水和官民之間的信任問題,光這一段其實就搞了20、30年。那時候的建築物大多是木造和磚造,木造建築大多因為蟲蛀、火災等消失了。磚造的話則看規模和大小,如果磚造長寬高比例是4:2:1,表示是日據時代的磚塊,這是日本人跟英國人學的比例。

二戰結束前,日本人學英國建築所蓋出不少和洋折衷建築,像是總統府和新竹州廳的紅磚式建築,都是當初的典型。可能是磚造柱子和牆壁支撐結構物,地板與橫梁主要使用鋼筋混凝土。屋面材料使用日本黑瓦,表面會有華麗元素,像是希臘、羅馬、文藝復興,或是巴洛克等等建築樣式。

北門後面是民國時代新建老舊建築,台灣目前最常見的現代建築,混凝土大樓,有騎樓和頂樓加蓋等等,裡面有電梯。

二戰後的建築因爲人口大量的移入,延續日本人留下的工法,鋼筋混凝土建築物開始越來越多。原本只能蓋2、3層,隨著鋼筋混凝土應用的成熟,可以越蓋越高,大概可以蓋到跟總統府的高度(約4或5層)。隨著牆壁和柱子從磚造變成鋼筋混凝土,磚造拱柱不再出現,梁變成純粹的橫梁而不是拱型,但華麗元素仍然會在。牆壁為了要保持紅磚一格一格的樣子,會用洗石子或壁磚替代,如果真的預算不多,就直接不貼外牆壁磚。

時代到了十大建設時代,利用資本和市場的力量,將當時最先進的材料、工法,如橋梁、隧道、道路、吊車吊塔等都拉進台灣,建築的可能性越來越多,特別是玻璃和鋼構的出現。

最右邊黑色的,才是歐洲某品牌蓋的飯店,整體從床到浴室都有一種模組化感覺,每一間房間都長得一樣,很制式化的設計但其實從外觀看,有利用玻璃、曲線鋼構,呈現現代建築在材料上的應用與藝術家的任性,電梯和華麗的內裝,都是現代商業空間的典範。

一張照片看盡台北四個時代,希望大家喜歡這樣子的介紹。

1401-6-1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

 


Ads sidebar 2-1

來來來哩來按個贊!


【版權重要說明】:本網站內容係由該著作權人或團體同意下轉載、或由該作者或會員自行創作上載發表之沒有違反著作權之圖稿內容,一切內容僅代表該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本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若讀者認為文章或評論有侵權不妥之處,請與聯絡我們,將儘速協同處理;同時未經本網站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內容,我們也將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