蟄伏與驚蟄,總有春雷萌動的喜悅 後疫情中一探阿里山久違的風采

前言

阿里山日出依然光彩奪目,因祝山車站整修,我們提前從對高岳車站下車,天不亮就爬起觀日,竟因天氣好,一輪光輝迸出,燦爛奪目,沒有讓你迴避,只有在全景中,掃下了那一瞬,還算運氣好,總算看到阿里山日出。

1304-6-1

圖1 阿里山(祝山觀景台)日出全景

今年雖然節氣上的驚蟄早過,但因COVICD-19疫情的肆虐,台灣子民轉而蟄伏了許久,面臨心理上的冬眠,『想像病毒像刺蝟一般,滾動著渾圓的軀體,無重而漂浮,又像多刺的蒴果,凸起勾纏呼吸的黏膜,入侵肺部而令宿主癱瘓莫名』,真是令人畏懼!

長夜守候中,漫漫似無盡時,依恃全群體的盾罩守護有成,當COVID-19疫情氛圍逐漸淡朗之際,「我們」走向山野...。

1304-6-2

圖2 阿里山印象

YUYUPAS(優遊吧斯)園地 象徵著富足安康

在阿里山樂野的山拗,一處鄒族祝福語為「YUYUPAS(優遊吧斯)」,其涵義代表著精神與物質都「富足安康」,我們穿過禮品店,進入園內,五大家族與中央步道,各具特色,站在品嚐咖啡店二樓遠眺,房舍建築於山巒緩坡上,皆以鄒族男子集會所「庫巴」的樣式呈現,可以品嚐coffee 與阿里山茶,妝點著濃香咖啡莊園與茶香,一旁一望無際的茶園,隨著山巒起伏,青綠宜人。

1304-6-3

圖3 YUYUPAS(優游巴斯)景區全景

園內花繁葉茂,遊人穿梭於各大氏族花巷,首先到鄒族歷史館,聆聽嚮導對鄒族的歷史與文物介紹。在車上,嚮導常說:鄒族原住民的臉部輪廓深邃,膚色較淡。館中一張鄒族源流圖,最引起我的興趣,茅達諾劇場的鄒族勇士舞蹈,表演戰祭舞的小小片段,饒富趣味! 在等待舞蹈表演的時候,劇場屋旁豎立一根巨大的男根,令人印象深刻!

後來查了資料,才恍然大悟:鄒族的聖山塔山,傳說居住著女神,女神狂暴時會丟躑土石,居住在山下的鄒族人受到威脅。聰明的鄒族人,就雕刻了一座比人還高大的陽具木雕,從此塔山女神感到害羞而藏匿,塔山下村落從此免除土石的浩劫。而根據Pasuya Poiconü(浦忠成)(鄒族/東華大學原住民族學院院長)的紀述:「在札哈木(安平):鄒族赤嵌經驗的文章中,首度指出,「鄒族有幾個氏族,原先居住平原,在漢人驅逐下,漸進入島嶼,擠壓平原的平埔族群,如西拉雅,而產生板塊移動效應,乃漸次上山,像溫氏族nia'ucna、安氏族yasiungu,其祖先口碑,均有遭遇angmu紅毛的說法。溫、安兩氏族,先北上移民到嘉義maibayü,再移至公田toingiana,最後逐漸進入達邦、特富野大社」。

「而樂野lalauya部落社群中,傳說陽氏家、洋氏家、安氏家族成員,有些擁有紅髮、藍眼、高鼻、高個子的特徵。據說是17世紀鄭成功驅走荷蘭人時,逃到部落上方水源處,少數的紅毛人的後裔。這些紅毛人,躲藏在溪邊林間,見到出巡的部落戰士或獵者就逃走,但仍回到原暫棲地。後來族人看他們處境可憐,也沒顯現敵意,於是邀請他們到部落,並協助他們建立家屋,以後就完全融入部落」。

前些年,我們在來吉部落旅遊度過一晚,來吉鄒族勇士的外型,就比較粗曠、矮壯。雖然鄒族部落間,也時尚部落通婚,但與樂野部落的鄒族勇士外型,還是有明顯的區隔。這也是台灣原住民中,僅有的混有荷蘭血緣的例外。

鄒族戰祭與源流

現今在達邦與特富野部落,每二年,都有鄒族原本的核心儀式-由「人頭祭」轉化的戰祭(Mayasvi瑪雅斯比)祭典的舉行,目的是祈求戰神亞伐霏歐庇佑勇士,並藉以此激勵保護全族的生命與精神永存。戰祭祭典,通常在鄒族的達邦及特富野部落「庫巴(鄒族男子聚會所)」,輪流舉行,藉著庫巴一側的「神樹」雀榕,引領戰神降臨,戰祭舉行時間,大概在每年2月。

在祭典中,鄒族人在「庫巴」廣場前,祭拜天神和戰神,起始以吟唱迎神曲,並歷時三天二夜歌舞後,最後結束在午夜前吟唱送神曲。幾年前,我們造訪里佳(鄒族)部落,就看到採自深山的鄒族「神花」石槲蘭,潔白神聖,扮演戰祭祭典勇士的佩襟飾物。

1304-6-4

圖4 鄒族勇士舞蹈

鄒族源流

鄒族在台灣原住民中,與平地的連結最多,也是饒富趣味的!鄒族在數千年前進入臺灣,據信曾經過臺南之地,「但是安平當時尚非沖積土地」(劉益昌教授之言),所以外來說,是有所本的。

台灣原住民,都有一則大洪水漂流記,鄒族傳說中最大的記憶,就是大洪水時,漂流並繫集於玉山,鄒族原住民,在血統上,屬於原馬來族(Protp-Malay),語言與文化上,屬於印度尼西亞系,鄒族的古老記憶中,早在傳說中的大洪水之前,鄒人已活躍在嘉南平原一代(平原說),千百年來的輾轉遷徙,最後定居於阿里山山脈與曾文溪、濁水溪上游流域。

天神(Hamo)某天下凡,在玉山上搖動一棵楓樹,楓葉片片飄落,後成為鄒族人的祖先(這是遍植楓樹的里佳部落,流傳的傳說)。在大洪水來時,就漂流並群居於玉山(玉山起源說),洪水退後各氏族,才從玉山往下遷徙,其中梁氏族
Niahosa,在阿里山建立特富野社,後來溫氏族nia'ucna,也在距離約2公里處建立達邦社。

全世界的古老民族與宗教,都有大洪水的記載,如以中國帝堯時,記載發生的大禹治水,也有四千年的記憶,玉山應該比現在會低千米以上,鄒族祖先遷居到台灣(海上漂來說),至少也有四、五千年以上的歷史,所以在大洪水後,循著濁水溪、曾文溪、荖農溪等河源,分布在南投縣信義鄉、嘉義縣阿里山鄉以及高雄縣三民鄉以及桃源鄉一帶。建立起和社、魯富都社、達邦社、特富野社等部落,其中曾有一個支系,依稀記得祖先的傳說,尋覓下山,到達嘉南平原的安平,但最終因漢人及西拉雅族的壓迫,再次回到山上。

阿里山的日出與檜木神木

阿里山觀日出,首選在小笠原、或祝山、對高岳三處,當然最為大眾熟悉的是祝山,這次適逢祝山車站整修,小火車停在對高岳站,所用走的到祝山觀日台。

祝山,向東面對玉山山脈,夏至日出,會南移到東郡大山迸出;冬至會北移到玉山南峰偏北;春分與秋分間,會在玉山主峰兩側挪移。等待日出前,感受到玉山山脈窪地的風起雲湧,也感受到玉山主峰拔尖而起的壯麗山容。

我們是9月29日看日出,估計在玉山主峰、北峰與馬博拉斯間出現,果然在5:59 依約出現,玉山北峰偏南一偶,天際線的魚肚白逐漸地轉成粉紅,一輪金亮的彎刀,薩時迸出,轉為金亮無比、光芒耀眼,有些旅人戴上墨鏡,還可感受到冉冉東昇的日輪,而我則以全景模式掃過一遍,竟有了差強人意的作品。

回程,依然踏步到對高岳站,搭乘末班車回阿里山站。回程時小火車在檜木林中穿梭,忽左忽右,我們在最後一節車廂,以錄影模式,拍下紅色小火車曲面的動感。在阿里山,除櫻花季的喧囂外,九月疫後期的靜逸,也令人怡然自得。

第二天的下午,去最近才開放的水山線舊鐵路踏青,由沼平車站南派出所旁岔出的水山線,約長1.6公里,經過警光山莊、木造月台、仿古木棧橋,去探視樹高30公尺、樹圍16公尺、逾二千七百年習稱為「香雪」神木、「水庫」神木的「水山」巨木。有一種說法:「水山」巨木是多株紅檜叢聚在一起,所形成的巨大檜木,如以年輪算,水山巨木樹齡的估計,容有偏高。

1304-6-5

圖5 水山巨(檜)木

第三天,走訪其他比較吸引人、而較耗體力的神木車站上方的上下巨木群,樹齡介於一、二千年間。在最高點旁,有樹靈塔,也有二棵高齡神木,可供憑弔。

後語

後疫情年代,COVID-19病毒會伴隨我們好一陣子,雖然疫苗注射滿二劑的人們,會與日俱增,且生活還是要過、要過得有色彩些! 如何讓病毒與我們絕緣,或許要有一個新的思案。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

 


Ads sidebar 2-1

來來來哩來按個贊!


【版權重要說明】:本網站內容係由該著作權人或團體同意下轉載、或由該作者或會員自行創作上載發表之沒有違反著作權之圖稿內容,一切內容僅代表該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本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若讀者認為文章或評論有侵權不妥之處,請與聯絡我們,將儘速協同處理;同時未經本網站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內容,我們也將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