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曾於民國78年~83年擔任台電花東監工站長,負責花蓮與台東間土建工程監造工作。某日遇到熟識之營造廠商,其向筆者抱怨:承攬某工程開挖所遇之地下水,採用合約規定的點井抽水,但管徑很快被砂土阻塞無法將水抽排,又改用一般之集水坑,坑壁又會慢慢被地下水流沖塌,無法將水收集後排放,開挖面總是處在濕潮的狀態,無法依設計圖規定在乾燥的情況下澆置敷底混凝土,駐廠的監造工程師無法解決,廠商為此向台北監造本部請示,也無法獲得滿意的答覆,深感困擾。

筆者聞知後乃偕同該營造廠商至現場勘查,發現開挖面及周邊的土質,係沉泥土壤參雜極細的砂土,水量雖很少但會持續不斷自開挖面的滲出,筆者幾經思維及參考相關資料後,建議該營造廠商嘗試採用類似濾網井、集水坑,收集地下水流後,以抽水泵予以抽排。

類似濾網井集水坑,係採用直徑60公分之混凝土管,管壁周圍鑿直徑5公分之孔,深入開挖面以下約100公分,自管內底以上50公分鋪置砂礫,於集水坑外面周遭,直徑約150公分之土壤,置換為砂礫(碎石級配),藉過濾之方式將地下水流收集後予以排放,詳如圖1~圖2。

1075-7-1

圖1 集水坑布置平面圖

1075-7-2

圖2 類似濾網井集水坑示意圖

廠商依筆者之建議,做成施工計畫,親自赴台北監造部門溝通說明時,據廠商說最初該部門主管還是堅持要採用合約規定的點井抽水,幾經爭議波折後,由單位的副主管出面打圓場後,同意嘗試該施工計畫,而實際施作後終將地下水收集、排放至基地外排水系統,開挖面可以在乾燥的情況下,澆置敷底混凝土及施作防水層,進而施作後續之工項。

事隔數年,相同單位經辦監造南部某工程,開挖後亦遇到類似沉泥質細砂土,無法將地下水抽排之情事,監造工程師及營造廠商,亦因此請教監造單位如何解決,該單位之副主管得知後,就指示比照前花蓮某大理石工廠內工程之抽排水方式辦理,而該營造廠商恰與筆者熟識,與筆者相遇言談得知以上情事後,遂立刻偕同廠商,赴現場確認係相似土質後,採用相同方法將地下水予以排放。

參考資料

林耀煌著(民國75年)。高層建築基礎開挖施工法與設計實例。松出版社。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