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結構體滲漏水解析(下)

二、混凝土水密性之管控-混凝土產製(一)坍度不穩定:坍度太小不易震動致產生蜂窩;泵送車加水造成材料析離或泌水;坍度太大易造成浮漿及泌水。

◆處理與預防:

1.坍度不合格者應拒收,現場品管人員立即向預拌廠反應。

2.廠內品管作業應提高實測坍度頻率,提供拌和操作人員及時參考使用。

3.拌和廠可將細粒料先堆置於有蔽蓋及排水良好之場地,直至游離水在8%以下含水量。

(二)預拌車送料後,為確保拌和鼓內無殘留之混凝土,會先沖洗拌和鼓。若未將拌和鼓內水清出,再盛裝混凝土後,會增加混凝土的用水量,此種現象與泵送車加水類似,都是未與混凝土充分拌合,除強度降低外,亦可能會產生析離及泌水現象。

◆處理與預防:

1.拌和廠須規定空車裝料前,應倒轉拌和鼓至無水流出再正轉裝料。

2.配合以監控設備,在拌和車裝料作更精確之確認措施。

三、混凝土水密性之管控-混凝土澆置

(一)混凝土供料或澆置中斷,形成冷縫。

◆處理與預防:

1.出料前應確認拌和廠有足夠運輸車輛維持連續供料,各車間隔不得超過20分鐘。

2.須安排備用拌和廠,工地則須配置備用泵送車。

(二)混凝土在泵送過程中加水,會使混凝土水灰比升高,將導致強度降低,坍度加大,甚至有析離、浮漿及泌水的可能性。

◆處理與預防:

1.於泵送管末取樣製作試體,以起嚇阻作用。

2.由配比設計著手,提供滿足工作性之配比。

(三)振動不確實,產生蜂窩、孔洞、粒料析離。

◆處理與預防:

1.振動時不得觸及或靠近模板及鋼筋,尤應避免鋼筋、管道及預力鋼材位移。振動器之使用地點、方法及時間,需使混凝土達最大密度而不使水泥漿及粒料析離,且不致引起表面浮水(Bleeding)現象。新澆置之混凝土,應盡可能分層水平澆置,每層厚度以振動器能充分有效振實為度,且每層不可成楔子形斜坡,惟可澆置成分形、齊頭形。

2.混凝土之搗實,應採用符合CNS 5646規定之振動棒(或稱內部振動器),於牆柱不易搗實處,亦可採用符合CNS 5648規定之外部振動器(即外模振動器)輔助。

3.振動棒插入點之間距應約為45 cm、振動時間應在5~15秒之間,以能充分搗實混凝土排除其中之氣泡為原則。

4.禁止過度振動或以振動棒移動混凝土。

5.振動棒應插入前次澆注混凝土層內,其進入前層混凝土之深度應約為10 cm。

6.外模振動器必須固定附著於模外,其分布應均勻以獲得最佳效果。

(四)新舊混凝土間(施工縫)之面層處理不佳,造成滲水。

◆處理與預防:

1.已硬化混凝土面之乳皮、浮漿、鬆動表層及其他雜物,須徹底潔淨並濕潤後再澆置 。

2.以高壓水槍、噴砂、或手持小型破壞機處理,使混凝土接合面粒料均勻露出,且有粗糙面。

3.垂直施工縫,於第一次澆置混凝土前,應設置臨時模板或以埋入式金屬網替代之,其規格需經認可。

四、混凝土水密性之管控-混凝土養護

(一)混凝土養護方式不當或養護時間不足等,除影響混凝土強度成長外,更易造成混凝土的塑性收縮裂縫,及長期的乾縮龜裂,致日後混凝土發生滲水、白華等現象。

◆處理與預防:

1.混凝土澆置後,表面浮水消失前,應即保持混凝土有充足濕氣及適當溫度。

2.保濕方法:直接撒水或以防水材料覆蓋配合灑水。

3.使用符合CNS2178混凝土用液膜養護劑,於混凝土表面修飾後、水澤消失前施用,避免施佈至暴露鋼筋。

4.一般混凝土養護期至少7天以上,或達28天強度70%以上為指標。添加飛灰之混凝土養護期至少8天以上。

五、防水膜施工要領

(一)底板

1.防水膜層須舖設在乾淨、光滑的表面上,其表面上不得有凸出物,可微濕但不得有積水情形,避免影響防水膜完整性、密貼性,澆置前去除PE保護膜。

2.凡遇內角須以水泥砂漿填成25mm寬之斜面,在交界面或不連續的兩個表面,要舖設防水膜時,均需用水泥砂漿或是細粒的混凝土,造成平順的轉換面,在施用防水膜之前,應清除表面上所有的乳泡、泥灰、突出物、油脂、油漬或其他的物質。

3.防水膜之舖置,至少應有75mm之重疊範圍(本標要求承商依第四點施工)。

4.非黏結式防水膜膜片間接合,片端與片端至少重疊150mm,邊與邊則至少重疊100mm 。

5.柱或突出物之處,應裝置雙層防水膜,每一方向至少長150mm,並以橡膠瀝青膠泥將收尾處膠封。

6.防水膜系統均應由物層表面最低點開始施工,建物的上下表層均需留下足夠空間,以便搭接施工。

7.工班須為經製造商訓練過之員工,或是獲得製造商同意,認為其曾有過相似之大小及相當之建物防水膜工作經驗者,至少需要有一位經認可之全職監督者或領班,負責管理有關防水方面之施工操作。

1193-6-1

照片5 底板與側牆防水膜施作

 

1193-6-2

照片6 底版防水膜真空試驗

(二)側牆

1.在舖置防水膜之前,牆表面平整及凸出物處理。

2.地工織物之固定:適當固定器固定在連續壁上。地工織物應寬鬆舖設,避免澆置混凝土時產生超額應力。與鄰接之地工織物應疊接100mm 。

3.防水膜之固定:舖設防水膜蓋住地工織物,任何時刻不容許防水膜上有穿洞或其他損害,不容許因安裝之需而刺穿防水膜,鄰接之防水膜應密貼。

4.將防水膜緊緊地黏貼於側牆上,其間不能有任何孔隙或扭結,在完工的防水膜表面,不能出現有切割、孔洞、突起、皺結、摺疊或皺紋。如果出現前述的缺點,則須依照製造商的建議方式加以修補。若防水膜有損壞、穿孔,或是有透水現象且修補無效時,應移除並應更換有損傷的地方,以確保建築物的防水功能。

1193-6-3

照片7 側牆地工織物施作

 

1193-6-4

照片8 側牆防水膜施作完成情況

 

1193-6-5

照片9 隧道側牆防水膜真空試驗

 

1193-6-6

照片10 防水膜搭接長度查驗

(三)頂板

1.素地完成面應平整,不得有尖銳物,不得有積水情形,避免影響防水膜完整性、密貼性。

2.塗抹黏著劑或底劑之表面,應乾淨、乾燥且無塵土。以噴洒、滾筒或刷子塗佈。

3.防水膜之舖置至少應有75mm之重疊範圍(本標要求承商依第四點施工)。

4.非黏結式防水膜膜片間接合,片端與片端至少重疊150mm,邊與邊則至少重疊100mm 。

5.柱或突出物之處,應裝置雙層防水膜,每一方向至少長150mm,並以橡膠瀝青膠泥將收尾處膠封。

6.在頂板上之防水膜應翻折起來,終止於接縫嵌線或埋入披水板下。垂直及水平之收尾,應塗上橡膠瀝青膠泥,或由製造廠商建議之材料封密止水。

1193-6-7

照片11 頂板防水膜底油塗佈

 

1193-6-8

照片12 頂板防水膜施作

肆、結論與建議

1.本案地下結構防水技術,經長期防水材料的演進及施工經驗傳承,結構滲漏水的情形相較初期施工時,已有明顯改善,本精進之精神,筆者持續蒐集各公共工程之滲漏水紀錄,將其滲漏位置與改善工法,分析探討改善方案,俾利營運單位永續維護。

2.設計階段,目前常見之設計為堵水之防水方式,未來建議可考量材料特性,如:採用水密性混凝土或自充填混凝土、於結構混凝土內添加防水材料、契約明定延長防水保固期限至10年,加重承包商責任。

3.施工階段,防水膜工法之設計及材料再好,但在施工時未能確實做好,或工地管理不善導致防水膜之破損,皆成防水系統無法達成防水之功效。在施工上除了環境惡劣外,人為因素為結構物滲漏主要原因,故施工人員專業知識的灌輸與教育,實應雙管齊下,俾提升工程品質。

本文蒙中興、台灣世曦工程顧問公司等提供相關文件,特此申表謝忱。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

 


Ads sidebar 2-1

來來來哩來按個贊!


【版權重要說明】:本網站內容係由該著作權人或團體同意下轉載、或由該作者或會員自行創作上載發表之沒有違反著作權之圖稿內容,一切內容僅代表該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本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若讀者認為文章或評論有侵權不妥之處,請與聯絡我們,將儘速協同處理;同時未經本網站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內容,我們也將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