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0期-TEASPA:既有高樓結構之初步評估(上)

 鍾立來1,2,3,4、邱聰智1,5、林敏郎1,6、曹君婕4、涂耀賢4、楊智斌4

1國家地震中心、2臺大土木學系、3逢甲土木學系、

4翔威工程顧問公司、5臺科大營建系、6成大土木系

前言

若有大量且同質之建築物,可透過統計分析,得一樓垂直構件(柱、牆)單位斷面積之極限側力強度。再由現地丈量,得一樓垂直構件之斷面積,從而計算一樓垂直構件之極限側力強度。加總所有一樓垂直構件之極限側力強度,即為極限基底剪力強度,視為耐震容量[1,2]。

針對特定建築結構,沒有對應統計資料,則無垂直構件單位斷面積之極限側力強度。本文將二樓梁的彎矩強度和,依一樓及二樓之柱子勁度分配,得一樓柱頂分配之彎矩[3,4]。逐步檢核柱梁之破壞模式(強柱弱柱、弱柱強梁、柱子撓曲破壞、柱子剪力破壞),求出主控之破壞模式,及其對應之極限側力強度。根據柱子之破壞模式,保守地折減其極限側力強度,進而加總成結構之極限基底剪力強度(耐震容量)。

同時,依據柱子破壞模式,折減其韌性容量,再以其極限側力強度,加權平均,求得結構之韌性容量及其地震力折減係數。依循最新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5],既有建築結構之耐震評估及補強,只要考慮475年地震,且韌性容量可以用盡,但不至於崩塌,據而取得耐震需求。從耐震容量及耐震需求,計算容量需求比,再加入調整因子,以反映結構不規則性及屋況劣化之程度,初步評估之結果為耐震指標。

本案以18層樓鋼構造建築結構為例,闡述前述所提方法之操作程序[6]。

1410-2-1

1410-2-2

1410-2-3

1410-2-4

1410-2-5

1410-2-6

1410-2-7

1410-2-8

參考文獻

1.邱聰智、賴昱志、林敏郎、鍾立來(2021),「磚造建築結構耐震能力初步評估法」,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刊,第33卷,第5期,第357-366頁。

2.林敏郎、邱聰智、鍾立來(2023),「臺灣老舊日式木造建築結構耐震能力初步評估法」,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刊,第35卷,第4期,第341-350頁。

3.范揚志、鍾立來、楊卓諺、劉紹魁、洪維良、陳陸民(2015),「直接彎矩平衡之極限基底剪力」,結構工程,第30卷,第3期,第53-66頁。

4.鍾立來、邱聰智、於積瑨、翁元滔、林敏郎、魏銪廷(2023),「新建建物樓層剪力強度檢核技術研究成果報告」,中華民國結構工程學會,研究報告。

5.內政部營建署(2022),「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及解說」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及解說,內政部111.6.14台內營字第1110810765號令修正部分規定,自中華民國一百十一年十月一日生效。

6.鍾立來、邱聰智、林敏郎、曹君婕、涂耀賢、楊智斌(2023),「TEASPA:以極限基底剪力作初步評估」,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bSp3LpKj-I

1410-2-9

圖1 一樓內柱及其頂部之彎矩平衡圖

 

1410-2-10

圖2 一樓左右兩側外柱及其頂部之彎矩平衡圖

 

1410-2-11

圖3 475年地震之設計水平反應譜

 

1410-2-12

圖4 結構系統地震力折減係數

 

1410-2-13

圖5 (1410-2-14)之修正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

 


Ads sidebar 2-1

來來來哩來按個贊!


【版權重要說明】:本網站內容係由該著作權人或團體同意下轉載、或由該作者或會員自行創作上載發表之沒有違反著作權之圖稿內容,一切內容僅代表該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本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若讀者認為文章或評論有侵權不妥之處,請與聯絡我們,將儘速協同處理;同時未經本網站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內容,我們也將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