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加強開放營造業引進外籍移工及提高移工比例之我見

綜觀所有行業,就屬營造業的特性最為特別,非單一業者能夠獨立承攬所有工程項目,且因工程屬性須透過專業分包方式,交由下游協力業者來完成,所需要的人力需求,十分龐大,大型的工程更是需要大量不同工種包商及工班才能共同完成。

台灣營造業缺工情形,早已是存在的事實,然近幾年缺工問題更是嚴重。外在因素,如國際情勢的不穩定,像中美貿易戰影響促使台商大舉回流設廠及台積電積極擴廠,使國內廠房興建需求大增;內在因素,如民國106年國內前瞻建設基礎計畫宣布後,公共工程案件數量大增,人力需求也就跟著提高。在內部及外部因素影響下,工程需求量大幅提高,然營造業勞工人數卻停滯不前的狀況下,使營造業缺工情形更形惡化。

依據營建署在民國111年02月08號所發布之「109年營造業經濟概況調查」報告顯示,總體營建業之從業人數為13萬8,847人,然勞工空缺人數卻高達11萬8,102人,其中以基層勞工空缺88,897人最多,包含勞力工20,471人與技術性勞工68,426人,缺工人數與營造業所需人數(缺工人數+從業人數)之比例,高達45.96%,幾乎是營造業實際需求二人而實際上只有一人可上工,顯見缺工問題嚴重,當務之急,為提升引進外籍移工人數,方可稍稍滿足國內工程需求。

國內社會結構的變遷影響,也是造成缺工問題的一大主因,台灣早已面臨人口老年化及少子化問題,已是不爭的事實。各工地營造人員的年齡普遍偏高,其中50歲以上的人員約占50%的比例,年輕人寧願去咖啡廳當服務員、或做外送,也不願從事辛苦的營建產業,即使工地平均薪水遠高於服務業,也不願來工地現場,導致現在的工地一眼望去都是中年人或老年人,年輕人所佔比例偏低,各工種技術傳承方面,出現了很嚴重的老化斷層,未來可能面臨工程案量多,卻找不到台灣本地專業技術人員施工之窘境。

目前業者大多只能仰賴引進外籍移工來減緩缺工問題。然依據現階段法規,能引進外籍移工人數有限,申請時程冗長,無法解決迫在眉梢的缺工問題。目前公共工程某些工種,以提高兩倍以上薪資搶工卻仍找不到工。不僅民間工程建設延遲,公共工程屢屢流標,就算工程得標後,業界苦笑也只能高興一天,因為接下來因為缺工,導致找不到工班施作,就會面臨工程延宕鉅額逾期罰款之壓力,某些業主為了工進,不得不冒險採用非法外籍移工,進而增加公共管理漏洞及工安風險之外部成本。

基於上述之原因,了解到目前營造業缺工問題已經成為國內一大難題,甚至可說是國安問題了。為何會這樣說呢?因缺工導致國內營造廠不願承攬公共工程,造成公共工程發包不易,只能追加預算及工期,造成國家建設進度落後且資源被排擠;另外民間建商因缺工問題,導致成本大幅提高,建商將本求利將房屋售價提高,連台南、高雄新屋,一坪開價從過去15萬漲到30~40萬元,年輕人買房成為遙可不及的夢想,不但引發居住正義等議題,更使年輕人因此不敢生孩子,導致少子化危機加劇,因此營造業缺工可說是國安問題,實在一點都不為過。

依據勞動部勞動統計查詢網,移工人數統計,目前各行業的外籍移工人數合計約為704,655人,其中營造業外籍移工只有10,222人,其比例只佔台灣外籍移工總人數比率為1.45%;另營造業外籍移工與營造業從業人員之比例僅有7.36%而已,這二個數據都顯示台灣的營造業外籍移工比例偏低。他山之石可以攻錯,讓我們看看WTO幾個已開發國家的外籍移工參與營造業之比例為多少?以世界上公認國力最強大之美國,其營造業外籍移工人數約280萬,佔全國營造業勞力約24%,英國為12%,日本為11.7%,另外當年與我國並列亞洲四小龍韓國為11.1%,新加坡更是高達25%。

資料來源彙整如下:

1.美國:營造業外籍移工人數約280萬,佔全國營造業勞力約24%。(https://eyeonhousing.org/2021/03/immigrants-in-construction-rising-numbers-falling-share/)

2.英國:營造業外籍移工人數約28萬,佔全國營造業勞力約12%。(https://www.citb.co.uk/media/cxxlqsps/citb-migration-and-uk-construction-report-2021.pdf)

3.日本:營造業外籍移工人數約11萬,佔全國營造業勞力約11.7%。(https://www.aig.co.jp/kokokarakaeru/management/human-resource/construction04)

4.韓國:營造業外籍移工人數約21萬,佔全國營造業勞力約11.1%,且未來會依建築類型更大幅提高外籍移工比例,甚至超過一半。https://www.hankyung.com/realestate/article/202208090488i)

5.新加坡:營造業外籍移工人數約31萬,佔全國營造業勞力約25%。(https://www.statista.com/statistics/1054354/singapore-foreign-construction-workers-employed)

由上述可知,目前WTO已開發國家,皆大量引進外籍移工參與國內基礎建設,連最講究勞工人權的美國及英國,其外籍移工從事營造業比例也遠高於台灣;亞洲勞工運動最強悍的韓國,其外籍移工從事營造業比例也高於台灣;新加坡外籍移工比例更是遠遠超過台灣,相形之下,號稱已是已開發國家的台灣,營造業外籍移工之比例為最低,不禁思考這是否是變相的鎖國?對台灣真的是有好處嗎?如果提升外籍移工參與本國營造業是弊大於利還是利大於弊?美國、英國及新加坡為何不是同樣作法?可見引進外籍移工參與營造工程,已經是世界趨勢了,台灣真的有必要原地不動或甚至站在世界趨勢的對立面嗎?答案其實已經很清楚了。

目前政府相關單位,雖然有心與各部會積極協調解決,除了大幅放寬公共工程聘僱外籍移工之門檻、以及刪除本勞及外籍移工之薪資差額之政策外,其它對策目前仍處於主管機關之討論階段,對於營建外籍移工開放之進度仍是牛步,且地方政府對於引進外籍移工之態度,仍然非常保守,甚至視外籍移工為洪水猛獸,對於欲申請外籍移工之施工廠商更是百般刁難。

目前法規鬆綁公共工程規模達1億,即可申請外籍移工,僅是針對新案,對於已經得標施工當中之工程並無法適用,廠商面臨之缺工困境,並無法得到立即的幫助,故本文呼籲政府法規制定需更彈性適用,才能解決營造業當下面臨之缺工困境。

再者,目前營造業外籍移工申請,均要等到工程開工後,才能以工程個案申請,且經過至少半年以上的申請程序,該工程早已開工半年甚至更久,外籍移工方能在現場施工,使工程初期的工率不佳,白白浪費寶貴工期;另工程結束後,若該公司無其它可申請外籍移工之工程,則該批外籍移工就必須返國。但這批外籍移工,在台灣已學習了一段時間,花費了大量工程及社會成本,讓他們習慣台灣的作業環境,卻因法令必須返國,豈不浪費之前投入之成本,造成社會資源白白浪費掉?

因此,若能把這些外籍移工轉為營造廠本身之工程專業人才,由營造廠視其公司規模來引進固定比例之外籍移工,而不是標到工程再來決定引進,營造廠有足夠之履約能量後,定能大幅提升參與國家建設之意願,減少公共工程流標所浪費之資源,豈不是國家之福。如果有優秀的外籍移工,可以透過一定的考核機制擇優提升其職位薪資,甚至鼓勵考取相關專業證照,長期留在台灣工作解決長期缺工危機,也能將專業技術傳承給願意投身營建業之本國年輕人,使其技術斷層危機不加以擴大,何嘗不是一舉兩得之方式。

總結,針對營造業長期缺工之問題,筆者提出幾點建議,提供給業界及政府相關單位參考:

1.營造業是屬於製造業的一環,因此應比照目前台灣製造業規定,依其資本額、營業額或年度承攬金額,以佔總勞工人數一定之比例(如15%或20%),自行聘僱外籍移工,彈性調配至承攬之公共工程或一定金額以上之民間工程。而營造業多數採承攬制,協力廠商之勞工人數,在廣義上也應屬於此公司使用之總勞工人數,一併納入計算,才不至於與現況不符失真。營造廠有更充足之人力資源,才能提高資源管理綜效及投入公共工程之意願。

2.參考歐美先進國家,適時提高外籍移工引進人數比例,鼓勵企業依法申請合法外籍移工,在能兼顧工程進度及發包單價情況下,自然就會減少非法外籍移工使用機率,進而降低違法件數及工安風險。

3.工程結束後外籍移工不必待業、資遣或返國,可轉介至該公司其它工地,提供外籍移工穩定之就業,避免外籍移工在工作期限到期前逃逸情事,更有助於已學習技術之延續傳承。

最後誠心呼籲,台灣是四面環海的小島,很多資源都必須靠進口,人力資源也不例外,其實不只營造業,各行各業都應該要以更開放的心態去向世界開放,讓台灣在國際上能夠真正成為友善、包容、開放及自由的國家。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

 



【版權重要說明】:本網站內容係由該著作權人或團體同意下轉載、或由該作者或會員自行創作上載發表之沒有違反著作權之圖稿內容,一切內容僅代表該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本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若讀者認為文章或評論有侵權不妥之處,請與聯絡我們,將儘速協同處理;同時未經本網站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內容,我們也將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