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仙台˙比西里岸˙Nuwalian一段奇妙的東海岸的離岸島礁的際遇

 

四百萬年前,菲律賓海洋板塊向北衝撞歐亞大陸板塊而隱沒,是謂著名的蓬萊造山運動,始而台灣島逐漸浮出,皺褶堆疊其上,如火成雜岩初露在東台灣的奇美、形成了從台東小野柳到花蓮的水璉海岸、南北長約140km、東西寛約10km的海岸山脈。隨後,呂宋火山島弧北延的部分,持續的噴發,形成了安山岩質夾雜著海象的集塊岩的都巒山層,被阿美族暱稱為『Nuwalian』為「最東邊的地方」,在濱海緣地寄生的裂隙,噴發了集塊岩逐漸生成幾處高地,原為一處突出的岬角地形,隨著潮來潮往,連結的頸部逐漸磨蝕,形成了離岸島。

1350-6-1

圖1 在比西里岸(Pisirian) 白守蓮部落遙望三仙台,堤岸上聳立著羊的雕像

比西里岸(Pisirian)放羊的地方

阿美族人來了,從對面的半山腰上,不敵1947年的颱風肆虐後,來到在Nuwalian (三仙台)的北邊岸邊,漁牧野放羊,逐漸形成了Pisirian(比西里岸) 最東放羊的地方-白守蓮部落(圖1),我們南遊一行,由屏東循浸水營古道到東台灣,第四天一早,就到比西里岸的濱海地的小村落巡禮,一個早期阿美族人放羊的地方。

微風輕拂著濱海閑靜小村落,一邊高高的堤岸,臨海側正在排放重型消波塊,板車與吊車的嘶吼聲,為寧靜的村落,帶來吵雜與震動。

我們穿街走巷為尋覓幾幅幾米的畫作,些許斑駁,也些許俏皮,為這濱海的小村落,帶來一絲絲童趣與環保的意象薰染。

1350-6-2

圖2 三仙台的跨海八拱橋

三仙台的跨海八拱橋-曾是阿美族人採海藻、海螺之寶地

來到三仙台景區,為跨越一段海潮,登上了李華棟先生設計完成於1987年的三仙台跨海步橋,長度近400公尺,由八個拱橋連接而成,像彩虹臥波、也像飛龍在天,河灣白浪翻滾,最是東台灣跨年跨日,仰望全台第一道曙光的首選。

在陰鬱天色下,跨橋尋訪離岸三巨石,跨過一個個曲拱,傾聽波浪滔滔、風聲颯颯,回望北側的海灘一偶,斑狀安山岩夾雜少許石灰岩,被海浪淘盡後形成的礫石灘,白白灰灰一片,淘洗後的海浪聲,夾著礫石滾動的聲音,醞釀一段段海的節奏。

離岸島上的三座巨大集塊岩山峰,最是奇特,相傳八仙過海時,李鐵拐、呂洞賓、何仙姑這三仙,曾在此駐足,烙印下仙跡,成為「三仙台」典故的由來。至於阿美族人,則流傳著三仙台海底洞穴,藏有守護神「及發烏安」海龍的故事,「及發烏安」為保護濱海大自然資源,曾立下誓言,對濫採海螺的族人,要罰一頭牛,但不敵人類的貪婪,Nuwalian˙三仙台,成了採海藻、海螺之寶地,致使「及發烏安」海龍,抑鬱而終。

過了橋,走過一大段木質棧道,兩邊的林投是優勢樹種,一個左轉,礁石與火山集塊岩,層層疊疊地鋪陳綿延開來,大伙兒來到最東的一段似長堤的礁岩上,一字排開,留下倩影(圖3)。

1350-6-3

圖3 大伙兒在似長堤的礁岩上,一字排開,留下倩影

腳力尚好的夥伴,繼續挑戰位於二仙呂洞賓岩上的287階陡梯的白色無人燈塔,最初1915年日治時代設立塔高7公尺、總高度達61.5公尺的白色燈台,後改設為太陽能充電蓄電池,目前為無人看管的燈塔。登頂的石階有點陡,一路上野百合,臨風飄逸,登上燈塔,眺望太平洋上的波濤,湧著土耳其藍的海天一色,耀眼湛藍,十分愜意,位在前方的一仙何仙姑岩,呈紡錐形,因為風化,海蝕坑洞非常發達。

1350-6-4

圖4 由燈塔眺望紡錐形的何仙姑岩,海蝕坑洞非常發達

後 記

下午再遊歷著名的金城武樹,別緻的是乘著拉拉(蜈蚣)車,一路上講解、錄影、賞景。四月的池上,青綠的稻浪搖曳,由高處俯視或低處徘徊,都是美景。金城武(茄苳)樹是遊人聚集之所,因長榮航空的廣告,成了伯朗大道的著名地標,在2014年7月被麥德姆颱風擊倒,但在縣政府全力呵護下,依然繁盛,也是奇蹟。

順道沿著一旁的大坡池邊步道漫步,大坡池源自於池上斷層,所形成的26公頃的斷層窪地,日治初期面積為現在的倍數,窪地水源,主要是來自新武呂溪沖積扇扇端湧泉,池水則由排水口向北流出,成為秀姑巒溪源頭之一,曾經因墾殖填土而面積銳減,之後的復育,也師法自然,現今池畔綠波盪漾,綠蔭柳絮,隨風搖曳,是一個生態資源十分豐富的水草豐沛的地方。一路上,翻山越嶺,走海觀田,在大坡池畔的佇足漫步,畫下句點,也是一段永留心田的佳話(圖5)。

1350-6-5

圖5 大坡池畔留影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



【版權重要說明】:本網站內容係由該著作權人或團體同意下轉載、或由該作者或會員自行創作上載發表之沒有違反著作權之圖稿內容,一切內容僅代表該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本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若讀者認為文章或評論有侵權不妥之處,請與聯絡我們,將儘速協同處理;同時未經本網站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內容,我們也將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