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0期- 漫談 加爾各答建物牆面修補側記

 

因緣際會之下,到印度加爾各答拜訪友人Dilip博士,開啟了前往加爾各答的旅程。拜訪之餘,適逢友人家,正進行牆面修補施工作業,該建物因年久關係,牆身材料本身易有收縮及膨脹剝落等老化狀況。對此情形,先進國家已是改善技術純熟,利用各種添加劑或鐵件或鋼網等,以固定強化牆面作業。適逢Dilip問起台灣牆面修補是如何施作?於是分享牆面修補作業經驗,並略記體驗如次。

一、牆面現場狀況

從台灣抵達友人Dilip加爾各答住處(約3,500KM),他鄉遇故知,相見歡欣之情,不言可喻。Dilip博士與母親住在四樓(沒有電梯),三樓上四樓處,還有一道伸縮式的鐵拉門,一看就是很古、很有歷史味道的鐵門,並附上大大鎖頭,似乎說明宵小很嚴重一般。他家剛好雇請工人修補四樓牆面,經了解該牆面若不是剝落嚴重(照片1、2),他還真是不想修補;若不是剝落恐會砸到人,還真不想花這筆錢。

1400-2-1

照片1 牆面剝落情形

 

1400-2-2
照片2 牆面剝落

二、補修牆面的台灣經驗

適逢DILIP問起修補事宜,藉機分享了台灣補強經驗供參考。在台灣一般修補牆身裂縫,不外乎會有以下幾個步驟:

1:用鑿刀將裂縫邊鑿深入約1.5~2mm,以讓膠結的灰料可更貼緊受損牆面,為增加貼附緊密性,填補前會再以強力吸塵機,將接觸面層粉層徹底吸乾淨,若無吸塵機,一般會以竹掃把清理牆面粉塵。

2:用鏝刀抹入修補物料,若為天花板,則會先以拋投方式,讓膠結料暫附著於天花板面,再一邊進行抹平,連續數次,已補平天花板剝落處。再以刮刀濕水刮平膠結材料,等稍乾透後再多上一至兩層膠結材,直至面層撫平與四周約略平整。

若是剝落牆面較深,為達到良好的牆面固結效果,避免填補料面積較大,自重變大,可能整片掉落,致二次失敗,筆者建議厚度達5CM以上,應考慮以細鋼絲網,與既有版面鋼筋繫結固定,以成一體功效。

3:俟乾透後,先觀察是否因收縮,致新舊交接面,有明顯縫隙,若有則須再予補填抹上物料,俟乾後再打磨,讓交接面平整。

4:掃除牆身灰塵雜物後,漆上面漆或防水漆等即可。

三、加爾各答補強做法

1.搭設施工架

當地物資缺乏,鷹架費用較高,一般以圓竹搭設施工架居多,交接處以布條交錯紮節綑綁(照片3),並以竹片蓆每片約2'*6',鋪設2片為施工平台(如照片4、5),可見工人鋪設情形。

台灣方面,對於使用圓竹構築之施工架,規定主柱、橫檔之延伸,應於節點處搭接,並以十號以下鍍鋅鐵線紮結牢固,另縱橫向之連接及交叉部分,應以鐵線或其它適當方法紮結牢固,並以適當之斜撐材及對角撐材使整個施工架構築穩固。

照片3~5中,加爾各答施工架並無斜撐材,以布條紮結圓竹交接處方式也與台灣明顯不同。

1400-2-3

照片3 布條交錯紮節綑綁

 

1400-2-4 

照片4 鋪設竹片蓆施工平台

 

1400-2-5

照片5 鋪設竹片蓆.施工平台

2.敲除剝落牆面

現況剝落牆面,部份鋼筋已裸露(照片6、7),足見剝落已超出保護層厚度。因四樓已是頂樓,算是受有風雨侵蝕之構造物,版厚初估約有20CM,若參照台灣地區鋼筋保護層規定,保護層應至少需有4CM。

從現況敲除之剝落面牆塊,初判其最厚的部份,厚度應有4CM(照片8),再注意其中包含的相關骨材,除有些是黑色骨材及水泥外,還有一部份有明顯是紅色骨材(照片8),甚感訝異並有些納悶,為何剝落的面牆有摻雜碎紅磚?這對混凝土工程的認知似乎有落差。洽詢了Dilip博士才了解:聽老一輩說,因早期(約200年前)物資缺乏,加爾各答骨材缺乏,但磚塊材料則相當豐富,所以早期在拌合時,都會摻入一些碎紅磚替代部分骨材。不過仔細看了剝落的牆塊,似乎加的紅磚碎塊蠻多的。

1400-2-6

照片6 剝落牆面部份鋼筋已裸露

 

1400-2-7

照片7 鋼筋已裸露

 

1400-2-8

照片8 敲除之剝落面牆塊

3.牆面清理作業

工人以鐵鑿鑿除,並將週邊剝落、膨脹的部分,一併擴大敲除。敲除過程中,粉塵飄揚,工人用頭巾包住口鼻,現加爾各答正值夏天又是雨季,氣溫濕熱交替,Dilip家沒有冷氣,頂多是電扇,光在屋內吹電扇也吹不涼,有時還會碰上停電,皮膚一直有黏黏的感覺,真是滿滿的印度味。(照片9、10)

1400-2-9

照片9 鐵鑿鑿除

 

1400-2-10

照片10 鐵鑿鑿除,現況氣溫濕熱

4.修補物料製作

工人準備幾袋修補物料,背上四樓,在這附近施作中的建物,似乎看不到簡易起吊設備,有人說印度近14億人口,人口多工資便宜,背重物上樓工資稍佳,當地人搶著做。

工人以簡單的拌合工具,如鐵盤,小型鋤頭等(照片11、12),有時也以手直接拌合,至於拌合比例,從旁觀察,似乎也沒有一個量器做依據。

1400-2-11

照片11 鐵盤、小型鋤頭等

 

1400-2-12

照片12鐵盤、小型鋤頭等

比例這部分,是日後牆面持久的重要關鍵,雖當地人無法以比例施做,還是簡略分享了台灣經驗給Dilip,如下述:

通常水泥粉光會分為兩層,先是粗胚打底,再來是表面粉光。重點在調配水泥砂漿比例來施做,粗胚一般是水泥與中沙的比例約為1:3;粉光則是用過篩約1:2水泥砂,砂越細自然粉光面就越細緻,若比例誤差越小,越可減少日後起砂的情形。

據台灣相關施工規範,若是以體積比來現場調配,工地的體積比通常會以5加侖空桶子,沙子裝滿桶子,但上方要刮平,以1桶水泥3桶砂,體積就能抓得很準。

5.填上修補物料

將物料填補於剝落處之前,在剝落處先潤濕,避免填補料水分被既有牆面吸走,工人穿著傳統服飾當工作服,以抹刀及托盤即進行填補。

1400-2-13

照片13 物料填補、工人褲裙

 

1400-2-14

照片14物料填補、工人褲裙

工人為何穿裙子?據Dilip說明,在印度許多男士,會有穿裙子的情形,當前像印度這樣生活上保有濃厚傳統服飾的國家,並不多見。其實,印度男人所穿戴的帽子和裙子,都是一塊簡單而普通的布,但卻能多變化用在頭和腰上,衍生出各種樣式。男人的服飾我們叫"托蒂"Lungi(類似圍裙,當地日常很流行),約3~4m長的布料,纏於腰間,長度約至膝或到腳部。而男人的頭巾可長達幾米,從頭巾的包法不同,則代表他的宗教和地區性。

6.粉刷修飾

以為牆面修飾好後,擇期將會上漆修飾,後來Dilip說,沒錢了,至少現在已經不會有牆面掉落情形,無危險性情形,至於粉刷,日後再說。

四、後記~印度這個國家

行前對印度的印象,是個讓人很驚奇的國度,種性制度、貧富差距、香料王國、文化遺產等,真是繽紛印度。Dilip博士也說:加爾各答這個城市,在殖民期間至1911年底,一直是印度首都,曾輝煌一時,這樣受英國殖民統治過的城市,建物不乏自殖民時期延續至今。

據記載,印度殖民期間自1858~1947年,共89年。但在1958年之前的200年内,也就是大約自1758年開始,英國就曾以東印度公司的模式,同樣統治著印度。在亞洲,印度曾經是英國最大的殖民屬地,而印度被英國殖民了近200多年,但印度人普遍對英國人却似乎没有仇恨意識,甚至還很感激英國人。

普遍是英國在殖民期間,為蠻荒的印度文明,漸植入英國文化,如:喝下午茶...,為印度開啟新的里程,讓這頭粗曠的印度象,以英國紳士為目標的方向前進,緩慢進步。

但Dilip也說,印度人似乎不太守時也不注重衛生。例如,原約定上午9點的事情,通常會10點或11點到,這種文化習性,搞的很難安排事情,而印度人也似乎不以為意,被念一念就過了,這些對來自台灣的我們,真的很難理解,也令人印象深刻。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


Ads sidebar 2-1

來來來哩來按個贊!


【版權重要說明】:本網站內容係由該著作權人或團體同意下轉載、或由該作者或會員自行創作上載發表之沒有違反著作權之圖稿內容,一切內容僅代表該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本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若讀者認為文章或評論有侵權不妥之處,請與聯絡我們,將儘速協同處理;同時未經本網站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內容,我們也將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