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6期- 台灣營建業勞動力短缺問題之探討

林建良 教授/高雄科大營建系/經營管理處處長

陳懿佐 助理教授/高雄科大營建系

葉錦璋 土木技師/副理/台灣世曦高工處

莊明哲 協理/台灣世曦高工處

摘要

從1985年左右開始,台灣營建業就有勞動力短缺的問題;上述問題持續在台灣發生,40年來都未能解決,甚至愈發嚴重。近年來,勞工及工程師短缺的問題,已經嚴重衝擊國內各項產業與工程;後續的人才與技術斷層等問題,已可預見。勞動力短缺的問題,與數十年來國家的教育與產業政策、社會文化、結構、與公司經營的策略、甚至是社會新生代的價值觀,都有關係。所以,勞動力短缺問題,是複雜的社會系統問題。

本研究的目的,在以系統思考(systems thinking),來探討"台灣營建業勞動力短缺"的根本原因。本研究先以文獻研究,找出造成台灣營建業勞動力短缺的幾個主要因子,然後建構因果環路圖 (Causal Loop Diagram, CLD),來進一步分析隱藏的系統結構;最後發現,數十年來"台灣營建業勞動力短缺"持續發生的根本原因是:大家的心智模式(mental model),大家都認為,勞動力短缺不是什麼嚴重的問題,只要引進外勞就可以解決;易言之,根本原因就是(1)沒有持續學習、(2) 缺乏系統思考的教育訓練、(3)沒有預估未來與風險的觀念與能力、(4)歸罪於外、與缺乏合作的心智模式。

上述問題,單一機關或組織無法獨力解決,即使大家願意合作,也無法在短時間內解決,必須標本兼治,循序解決。短期的解決方法是,必須正視與盡快解決營建業的低薪問題(例如,設計與監造服務費用偏低);根本與長遠的解決對策是,政府與民間系統必須成為學習型組織,加強學習與合作,才能敏銳的預估變局,提早準備,才能有效徹底改善台灣營建業勞動力短缺的問題。

一、前言

營建產業向來有「火車頭工業」之稱,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美國經濟分析局指出,營建業發展可有效促進其他各行各業經濟活動發展,營建業GDP每增加1美元,預計可帶來額外0.86美元相關經濟活動,被歸類為具有最大外溢效果(spillover effect)之行業。營建業若繁榮發展,不僅可促進國土建設,有效執行公共投資,更可帶動許多關聯產業的發展與成長。根據「Global Construction 2025」報告的預測,2012∼2025年,全球營建市場釋出的金額將從8.7兆美元成長到15兆美元,成長率為70%。亞洲開發銀行(ADB)2009年發布的 Infrastructure for a Seamless Asia 報告亦指出,2010年至2020年間,亞洲基礎設施投資商機約有8兆美元,其中,能源約占51%、交通約占31%、通訊約占13%;顯示營建產業未來仍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 (林柏君 2017)。

營建署的109年營造業經濟概況調查顯示,營建業工程業務量持續大幅成長,需要大量的營建從業勞動人力(營建署 2022);但是,營建業目前卻正經歷著嚴重的勞動力短缺的問題。近年來營建工程案量持續增加,使勞動力更短缺,進而產生更多的工期延誤、成本提升... 等問題,並衍生其他複雜問題,已威脅台灣的永續發展。

綜上,台灣必須盡快解決營建業缺工的問題;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台灣營建業勞動力短缺"的主要原因,並提供建議,以有效的解決問題。

二、營建業缺工因子

營建業屬於勞力密集產業,短期內現行的技術,還難以機器設備大量代替人工。隨著台灣社會高齡化、少子化、教育變革的影響,從事相關勞力工作的意願大幅降低,造成人力斷層。本研究經廣泛的文獻研究與專家訪談後,得到以下幾個現象與因子:

1. 根據營建署的調查,台灣營造業2020年的缺工人數(工人與工程師),大約是11.8萬人(營建署 2022);甚至有文獻認為,台灣缺工非常嚴重,是全球前3名(理財網 2019)。

2. 台灣營造業的勞動人口已嚴重老化。(圖1 )

1376-3-1

圖1 營造業人口年齡分佈圖(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年報,就業者之年齡-按行業分,單位:千人)

3. 近年來營建工程案量持續增加,使勞動力更短缺,進而產生更多的工期延誤、成本提升... 等問題,並衍生其他複雜問題,已威脅台灣的永續發展(圖2 )。

1376-3-2

圖2 民國91年至110年,營造業GDP (名目金額) - 單位:新台幣百萬元(行政院主計總處,國民所得統計)

4. 引進外勞,表面上、短期內,或可解決營建業缺工問題,實際上必定會衍生更多其他問題,無法根本解決問題 (張昌吉 2002)。

5. 土木與營建工作,社會形象不好(薪資、工時、工安、工作環境、工作地點不定),對人力(勞工與學生)的吸引力低。

6. 大專院校的土木營建相關學系,畢業人數持續下降。(圖3 )

1376-3-3

圖3 我國建築及營建工程學門畢業學生人數(86~109學年度)(教育部統計處)

7. 大專院校的土木營建相關學系,畢業後從事本業的比率不高(約60~65 %)。(本研究綜合整理教育部與勞動部之資料後,推估得到的結果。(勞動部,薪資行情及大專生導航;教育部統計處)

8. 整個國家社會,對營造業基礎勞工的職前與在職訓練,質與量都非常不足。

9. 大學土木系與營建系的課程,與產業所需的專業,有相當的落差。例如,大部分畢業生的工作是現場或實務工作,但是許多學系,仍將高度理論導向的工程數學與流體力學列為必修;因人設課、無法面對現實、不敢改革、很難改革。

10. 需要組織的合作。有關營建業的人才斷層問題,多年來,政府已有具體的因應計畫及作為,但是改善成效有限;綜合檢視政府相關資訊,可歸納出一些問題,如下:(1)就單一部門而言,即使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法,亦不可能單獨解決問題。(2)各部門之間,常缺乏能促成有效合作的機制/文化,所以無法有效的解決問題。(3)政府各部門所獲得的勞動力短缺資訊,不甚正確/一致。(4)以上顯示,如何提升各機關的合作,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Cresswell, A.M. et al. 2002a,Cresswell, A.M. et.al.2002b,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2015)。

11. 技術服務費用與各級工程師的薪資密切相關,是吸引人力資源(學生、工程師、勞工)是否投入營建業的重要因子。十幾年來,許多研究提出,我國的技術服務費的計費辦法,有改善的空間(王世旭 2011,周重遠2013,郭子維 2017,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2021)。

12. 我國全產業產值勞動生產力自民國90年至102年提高了34%,而營建業卻幾乎沒有任何成長,營建業應強化管理能力並重視勞動職能規劃(勞動部2015)。提升了管理、教育訓練、安全衛生、與生產力,勞工才會有成就感與認同感,產業才會有吸引力。

13. 根據安侯建業KPMG (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 ,對全球超過1,300名人力資源主管,進行的全球性調查,76%的受訪者表示,人力資源單位的運作模式、架構與功能需要加速改革,不然,組織會面臨邊緣化的危機 (KPMG 2019)。

許多國家都有缺工(Skribans 2009, Lee 2011, IOM 2012, European Parliament 2015, Ganelli 2015, Ganelli and Miake 2015.  BuiltWorlds, 2018),但是各國的產業發展程度與情形迥異。缺工的問題,是每個國家特有的複雜系統問題,每個國家必須了解造成自己國家缺工的隱藏的系統結構與根本原因,才能對症下藥,才能有效的改善缺工的問題。

三、台灣營建業勞動力短缺問題之系統思考

從1985年左右開始,台灣營建業就有勞動力短缺的問題 (吳惠林、張清溪 1991,吳惠林、王素彎 2001);上述問題持續在台灣發生,至今將近40年,都未能解決,甚至愈發嚴重;所以,有必要以新的方式,來研究這個問題。

根據上述文獻研究與訪談,所得的13個現象與因子,本研究以系統思考(systems thinking)方法,來建構因果環路圖 (Causal Loop Diagram, CLD),並進一步分析隱藏的系統結構;最後發現,數十年來"台灣營建業勞動力短缺"持續發生的根本原因是:大家的心智模式(大家都認為),勞動力短缺不是什麼嚴重的問題,只要引進外勞就可以解決;易言之,根本原因就是(1)沒有系統思考的能力、(2)沒有預估未來與風險的觀念(與能力)、(3)歸罪於外、與缺乏合作的心智模式。茲以系統思考因果環路圖(圖4與圖5 ),解釋如下。

圖4 : 台灣的勞動力短缺是經濟學的基本供需問題,也是系統問題,需要以系統的觀念與方式來研究,才可能一窺問題全貌,才可能發現隱藏的系統結構,然後才能有效解決問題。首先,從供給需求的角度來看,數十年來,台灣的營建市場,勞動力的需求一直都大於供給。合理的解決方法是,(1)以外勞來替代本勞(因為外勞的價格便宜,而且能快速取得),或是(2) 提升本勞的價格或價值(生產力)。如果無法進口外勞(上述解法1),本勞的薪資就必須要提升(上述解法2),否則人力會流向其他產業,例如,高科技業。

1376-3-4

圖4 供給-需求因果環路圖

圖5 : 過去40年,台灣都是用引進外勞(症狀解),來暫時、表面的解決問題,也就是圖5顯示的捨本逐末因果環路圖。40年來,因為受限的心智模式,所以一直無法以改善制度(例如,提升技術服務費率)或改善系統(例如,教育系統、人力預估、媒合)的根本解的方式(公民營系統的努力與合作),來了解與解決問題,所以缺工問題一直存在,甚至變本加厲。

所謂<公民營系統的努力與合作>,其意義可以以下幾個例子來解釋。例一,教育部與各級學校(特別是大專院校)必須密切合作,以確保學校產出的人才與數目,能滿足國家社會與產業的需求;例二,勞動部必須與產業密切合作,以及早正確預估產業需求人力(以提供給教育部),並及早對基礎勞工提供足夠的技術養成訓練。例三,營建產業必須與學校密切合作,合作方式可以是(1)引導學校的教學,(2)與學校產學合作, (3)提早進入學校徵才。例四,公部門各機關(例如,立法院、工程會、教育部、勞動部,等各機關),應該要合作,以機敏快速的,因應大環境的變更,來及早合作研究修定制度或立法,來改善解決營造業的低薪問題。例如,應該更重視智慧財產,提升技術服務業的人力薪資。例五,政府與企業也可以合作提升人力資源(HR)部門的功能,提早對人力與教育訓練做預估與規劃;也需要思考,如何提升營建業的內涵與形象,以吸引人才。以上很重要,可以圖6國家/組織/公司的人力資源因果環路圖來解釋。

1376-3-5

圖5 勞動力短缺的捨本逐末因果環路圖

四、國家/組織/公司的人力資源因果環路圖(圖6)

1. 變數(名詞)解釋

Labor Demand勞動力需求;Labor price勞動力價格;Country gain國家收益;HR (Human Resource)人力資源部門功能(簡稱人資部功能);Labor/Q/Q勞力品質/數量;Co. Revenue公司收入;Co. profit公司利潤;Co. cost公司成本;Co. company公司。

2. 迴圈解釋

(1) B_Country (國家環路)

是一個平衡型環路,勞力品質/數量與勞動力需求之間有平衡作用。

A.勞動力需求(↑) →勞動力價格(↑) →國家收益(↑) →人資部功能(↑) →勞力品質/數量(↑) →勞動力需求(↓)。

B.勞動力需求(↓)→勞動力價格(↓)→國家收益(↓) → 人資部功能(↓) → 勞力品質/數量(↓) →勞動力需求(↑) 。

(2) B_Co-1 (公司/組織- 環路1)

是一個傳統的不重視人資功能的心智模式/決策,所造成的不良的平衡型環路。

A.人資部功能(↑) → 公司成本(↑) →公司利潤(↓) →人資部功能(↓)。

B.人資部功能(↓) →公司成本(↓) →公司利潤(↑) →人資部功能(↑)。

(3) R_Co-2 (公司/組織- 環路2)

是一個傳統的不重視人資功能的心智模式/決策,所造成的不良的加強型環路。

A.勞動力需求(↑) →勞動力價格(↑) →公司成本(↑) →公司利潤(↓) →人資部功能(↓) →勞力品質/數量(↓) →勞動力需求(↑)。

B.勞動力需求(↓) →勞動力價格(↓) →公司成本(↓) →公司利潤(↑) →人資部功能(↑) → 勞力品質/數量(↑) →勞動力需求(↓) 。

(4) R_HR (人資部功能的環路)

是一個重視人資功能的心智模式/決策,所造成的好的加強型環路。

A.公司利潤(↑) →人資部功能(↑) →勞力品質/數量(↑) →公司收入(↑) →公司利潤(↑)。

B.公司利潤(↓) → 人資部功能(↓) →勞力品質/數量(↓) →公司收入(↓) →公司利潤(↓)。

以上四個因果環路圖,其中的變數包含了勞力品質/數量、公司成本、公司利潤、國家收益等,都受人資部(HR)的功能密切影響。所以,想要提升勞力品質/數量、公司利潤、國家收益,領導者與管理者就必須確保R_HR (公司_人資部功能 - 環路)與HR(人資部 - 變數),有好的功能與運作。

1376-3-6

圖6 國家/組織/公司的人力資源因果環路圖

五、討論

圖4 : 本研究的論述邏輯,始於圖4 - 經濟學的基本原理 - 供給與需求決定價格。所以營建業的薪資必須盡快提升,否則營建業人力會流到其他行業,縱然無法立即提升全體營建從業人員的薪資,也應該盡快做部分的改善。例如,修法來改善「機關委託技術服務廠商評選及計費辦法」中的計費辦法或費率,從各種方面來考量,這是一個合理且有效的快速槓桿解。

圖5是有關捨本逐末的心智模式。如果只停留在圖4,不進一步正視圖5的問題,必定無法從根本解決問題。圖5的內涵包含:(1)依靠外勞(捨本逐末)、(2)缺乏系統的觀念/教育訓練、(3)不了解公民營組織系統合作的重要性、(4)不了解競爭力根源於持續的組織學習。(彼得聖吉 1990)。

圖6 國家/組織/公司的人力資源因果環路圖, 在彰顯人力資源功能的重要性。人資部門功能,可以整合員工的知識與經驗、和組織的生產技術成為核心能力,使有效發揮員工的潛能,為公司降低成本創造利潤,因此各組織人資部功能之發揚光大,也是取得競爭優勢的重要因子。

圖7 國家/組織/公司的學習因果環路圖,在彰顯組織學習的重要性,其結構與圖6相同。組織能持續學習,才能達到以下目標:(1)知道合作的重要性、(2)知道人力資源管理(規劃/教育/訓練)、創新、研究的重要性、(3)才能認清現實,知道甚麼是最重要的事、(4)才能預估未來(趨勢、風險)、(5)才能持續正向改變,持續生存/貢獻/成長/獲利。

近年來,衝擊營造業甚鉅的缺工、物價上漲、工期延宕,即為上述風險的一部分。40年來,因為我們無法認清現實,所以不知道甚麼是最重要的事,所以不能預估未來(趨勢、風險);上述問題持續累積,才造成今天的缺工問題。組織生存的基本要素是學習,組織能持續學習,能成為學習型組織,才能使組織持續保有競爭力。

1376-3-7

圖7 國家/組織/公司的組織學習因果環路圖

六、結論

國家與組織的衰敗,常常是因為無法及早看見問題,或是因為根本看不見問題,以至於來不及解決問題。本研究發現,數十年來"台灣營建業勞動力短缺"持續發生的根本原因是:(1)膚淺的認知(因為學習不夠、沒有系統觀念、無法認清現實),只看見表面的事件(events)、樣態(patterns),看不見結構、延遲與根本原因。(2)錯誤的心智模式,認為勞動力短缺是簡單問題與獨立事件,與教育或合作無關,所以錯誤的認為,只要引進外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或是由其他單位來處理,即可解決。圖4與圖5即在呈現上述現象與問題。

再進一步歸納,台灣缺工的根本原因就是:(1)沒有持續學習、(2) 缺乏系統思考的教育訓練、(3)沒有預估未來與風險的觀念與能力、(4)歸罪於外、與缺乏合作的心智模式。

上述問題,單一機關或組織無法單獨解決,即使大家願意合作,也無法在短時間內解決,必須標本兼治,循序解決。台灣營建業缺工的問題,短期的解決方法,必須正視與盡快解決營建業的低薪問題(例如,專案管理、設計與監造服務費用偏低);根本與長遠的解決對策,政府與民間系統必須成為學習型組織,加強學習與合作,才能敏銳的預估變局,提早準備,才能有效徹底改善台灣營建業勞動力短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BuiltWorlds - Posted on October 25, 2018,https://builtworlds.com/news/6-ways-emerging-tech-addressing-construction-industrys-labor-shortage/

2.Cresswell, A.M. et al., Evolution of a Dynamic Theory of Collaboration:Modeling Intergovernmental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System Dynamics Society, July 2002, Palermo, Italy.

3.Cresswell, A.M. et al., Modeling intergovernmental collaboration: a system dynamics approach, 35th Annual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 Jan. 2002, IEEE.

4.European Parliament, Policy Department A, Economic and Scientific Policy, "LABOUR MARKET SHORTAGES IN THE EUROPEAN UNION", 2015, Electronic copy.

http://www.europarl.europa.eu/RegData/etudes/STUD/2015/542202/IPOL_STU%282015%29542202_EN.pdf

5.Ganelli, Giovanni, and Naoko Miake, "Foreign Help Wanted: Easing Japan's Labor Shortages", 2015.

https://www.imf.org/external/pubs/ft/wp/2015/wp15181.pdf

6.KPMG (2019), "The Future of HR 2020: Which path are you taking? "

7.Lee, Carmen Y.J., Understanding and Alleviating Future Skilled Labor Shortage in Norway, The 2011 International System Dynamics Conference, Washington, DC, USA.

8.Skribans, V., Influence of Labor Migration On Latvia's Labor Market, The 2009 International System Dynamics Conference, Albuquerque, NM, USA.

9.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公共工程技術服務費用編列建議報告書,2021年1月29日。

10.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年報,就業者之教育程度與年齡 - 按行業分,https://www.stat.gov.tw/News.aspx?n=4001&sms=11516

11. 內政部營建署,營造業經濟概況調查,2022。

12. 王世旭,2011,美國、日本與台灣技術服務成本加公費法之比較, 營建管理季刊 (85)。

13. 吳惠林王素彎,2001,外籍勞工在臺灣的趨勢、經濟關聯與政策,人口學刊。

14. 吳惠林,張清溪,1991,台灣地區的勞力短缺與外籍勞工問題,中華經濟硏究院。

15. 周重遠,2013,國道工程監造技術服務採服務成本加公費法辦理之探討,交通大學,碩士論文。

16. 彼得・聖吉 (Peter Senge),1990,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天下文化。

17. 林柏君,我國營造業之發展現況與趨勢,經濟前瞻,174期 (2017-11-12)。

18. 張昌吉,2002,外籍勞工對經濟、社會、政治層面影響之分析,政大勞動學報​第12期。

19. 教育部統計處,我國建築及營建工程學門畢業學生人數 (86~109學年度)

20. 郭子維,2017,機關委託公共工程監造技術服務費用與給付方式合理性之研究,臺灣大學,碩士論文。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


Ads sidebar 2-1

來來來哩來按個贊!


【版權重要說明】:本網站內容係由該著作權人或團體同意下轉載、或由該作者或會員自行創作上載發表之沒有違反著作權之圖稿內容,一切內容僅代表該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本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若讀者認為文章或評論有侵權不妥之處,請與聯絡我們,將儘速協同處理;同時未經本網站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內容,我們也將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