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0期-簡介 泵送車使用安全二三事

泵送車又稱泵浦車,是目前澆置混凝土常用的設備,土木建築構造物的施工,幾乎都少不了它用。混凝土泵送設備,可分為三種:第一,塔式澆築臂(又常稱鋪裝機),澆築臂附著於構造物或以支架固著於地面或結構體,像塔吊一樣,一般以遙控方式操作,可大量減少澆置時工人的負擔;也可以固定於工作船上,做為海上澆置時的基地。澆築臂下方需接管,與泵送車相連,並無法單獨運作,目前國內使用上尚不普遍。第二,則為卡車式泵送設備(Truck-mounted concrete pump),也就是一般我們俗稱的泵送車。將泵送設備與澆築臂一起裝在卡車上,直接開至欲施工的地點,相當的方便,不須很大的迴旋空間。但受限於車體本身的空間,這類型的泵送設備常與車子本身共用動力系統,因此油壓出力大小計算上會有一些差異[1]。車載式泵送設備附澆築臂,在高度可及的範圍下,使用時不須接管,施工方便且速度快。第三,為拖車式泵送設備,有獨立的動力系統,無附澆築臂。使用時以拖車頭或卡車,將其拖曳至指定位置。一般小型的設備,例如使用於隧道襯砌灌漿時常以拖曳方式運載。大型的拖車式泵送設備,國內常直接裝置於大型的卡車上使用,俗稱平車,移動較為方便,由於無澆築臂,因此有較大的設備空間,可以裝載較大型的泵浦,在較高樓層澆置時使用。[1]

泵送車使用頻率很高,但其安全性卻極易被輕忽,甚至職安人員對其危險性亦不十分的了解與要求。以下列舉幾個常見要注意的事項,供大家參考。

第一、人員不應站立於澆築臂的下方。泵送車使用上發生過多次澆築臂斷裂的職安事件。由於台灣的泵送車,絕大多數為進口之二手車,長期使用外加缺乏檢查制度,因此屢傳澆築臂斷裂的事故。從勞動部的網站上可以瞭解大多數的斷裂位置,均在澆築臂伸縮處使用的油壓千斤頂位置。該位置由於集中受力,頂部都銲有補強鈑,在長期震動下,產生疲勞裂紋,最後導致伸臂整個斷掉。因此使用澆築臂澆置時,務必小心不可位於澆築臂的下方,如照片1所示,在澆築臂前方加一節軟管,可以使人不必站立於澆築臂的下方。

另外,利用這節軟管的緩衝,還可增進混凝土的品質。由於澆築臂使用時,大多均呈現半圓弧形的狀態,自最高點後,混凝土以自由落體的狀態落下,容易產生局部粒料分離的情形。所以國外有許多工人會在管頭處,加一小節彎管,以減緩出口的速度,促使出料均勻,從而避免或減低粒料分離的狀況。但,由於這方法,易使混凝土軟管產生甩動,有可能對周遭的工作人員造成危險,故相關協會均規範禁止使用這種方式[2][3]。

另外,對於澆築臂疲勞斷裂的問題,筆者建議可以參照橋梁銲道MT檢測的方式,擬訂一個標準,定期(例如每1,000個工作小時)加以檢測。

第二、人員盡量避免站立於泵送管的前方。由於泵送時,管線內充滿相當大的壓力。如果一旦有空氣進入管線內時,空氣將被壓縮,當輸送至管線末端時,空氣將逐漸膨脹,到了出口附近,壓力將推開前端混凝土而急遽噴出,同時造成軟管的甩動。這時如果人站立前端,飛濺的混凝土或甩動的管子,都有可能導致人員受傷。

第三、過分磨損的舊管,應避免使用。雖然澆置前,都會使用潤管砂漿使管壁附著一層緩衝的保護砂漿層,但仍不能避免混凝土中的石頭與管壁的碰撞與摩擦,進而導致管壁的磨耗。除了管子外,事實上澆置時的其他配件,如夾具(clamp)、彎頭、軟管等,也都有一定的壽命。當發現管壁有過薄的情形,或夾具夾不緊,有漏漿情形,都應加以更換,以免發生危險(照片2~3)。壓力與管壁安全厚度的關係如圖1,使用前可以管厚規或超音波測厚計量測。

第四、與電力線保持安全的距離,並禁止澆築臂跨越電力線上方的方式澆置。有關機械設備與電力線的安全距離與注意事項,請參考文獻六。由於澆置時的重量增加,導致澆築臂下垂,加上泵送時的震動,都有可能導致安全距離的不足。又由於管子的磨耗,接頭有可能有漿液外漏,導致感電的機會大增。因此嚴禁以跨越電力線方式澆置。

其他事項、泵送車應站立於堅實的土壤或基礎上。泵送車支撐基腳的方式,基本上與吊車相似,支腳需完全外伸並站立於堅實的土壤或基礎上,底部以枕木或鐵板墊平。至於混凝土本身是強鹼性的,應避免直接接觸皮膚,更要避免碰觸到眼睛等重要器官。因此,澆置時應做好個人的防護。

泵送車是大家常使用的機械設備之一,其安全性值得大家的正視。

參考文獻

﹝1﹞劉澤山(2022)。「簡介泵送車的使用計算」。工地主任季刊,第62期。

﹝2﹞American Concrete Pumping Association「The Safety Manual」,2005.

﹝3﹞British Concrete Pumping Interest Group「Safety Use of Concrete Pump」,2013.

﹝4﹞ACI 304.2R「Guide to Placing Concrete by Pumping Methods」,2017.

﹝5﹞Karl Ernst v. Eckardstein「Pumping Concrete And Concrete Pump」,Schwing, 1983.

﹝6﹞劉澤山(2023)。「漫談感電的注意事項」。技師報,第1363期。

1390-6-1

照片1 於澆築臂前端加軟管澆置情形

 

1390-6-2

照片2 管壁已經破損仍繼續使用情形

 

1390-6-3

照片3 管子夾具漏漿情形

 

1390-6-4

圖1 壓力與管壁安全厚度關係圖[5]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

 


Ads sidebar 2-1

來來來哩來按個贊!


【版權重要說明】:本網站內容係由該著作權人或團體同意下轉載、或由該作者或會員自行創作上載發表之沒有違反著作權之圖稿內容,一切內容僅代表該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本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若讀者認為文章或評論有侵權不妥之處,請與聯絡我們,將儘速協同處理;同時未經本網站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內容,我們也將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