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1期 社論-藉台灣能見度提升 趁機振興國際觀光

在武漢肺炎對全肆虐之際,台灣由於超前布屬的防疫政策,成效卓越,受到許多外媒關注,在國際間更獲得歐、美、澳各國政府的肯定,加以台灣本著本身能力所及,將口罩無償提供有需要的國家,務實的國際援助措施,更提升了台灣在國際的能見度。

疫情期間,各國採取鎖國及嚴格邊境管制,造成國際間的觀光旅遊,極大衝擊;然而,台灣則因疫情趨緩,生活逐漸恢復常態,一股強大的「報復性消費力道」浮現,島內景點到處人山人海,此次端午連假,各景點及交通路網之出遊車流,頻創歷史新紀錄,也刺激了島內觀光消費的需求,讓開春以來低迷的經濟,展現出蓬勃生機。

而,政府對各行業的紓困措施持續辦理中,觀光旅遊部分,更是列為重點,投入相當經費,推出多項政策,包括振興融資、百億創投及修正相關法令等,多管齊下,期能鼓勵國人,多多從事國內旅遊,以擴大市場規模,加速振興觀光產業及活絡整體市場經濟。相信此次的振興補助,對台灣的觀光產業將有所提升,但更值得省思與關切的是,當世界逐漸恢復正常運作的「後防疫時代」,台灣觀光景點的軟硬體,是否能持續讓國人願意將旅遊預算投入?或是藉著最近台灣在國際的能見度的提升,能吸引更多國際旅客來台?換句話說,這波熱潮,僅是曇花一現?抑或是重建台灣觀光結構的契機?值得深思。

以往,國人一向偏愛出國觀光,更甚於在國內旅遊;至於到台灣觀光旅遊之外國觀光客,則以陸客為最大宗,而非歐、美、日觀光客。檢視國內觀光之前述情境,當然有諸多因素所致。素來,國內觀光建設,多只著重硬體升級,較無考量人文、文化內涵、族群傳統與生活方式之軟體服務品質。譬如,各地雖有各自的老街、夜市景點,但實難以區隔其特色,加以「資源整合能力不足、投資不足、行銷也不足」,無法大幅改善國內觀光設施與基礎建設,更沒有資源,強力推銷台灣的觀光。如此缺乏深度與特色的觀光模式,自然難以吸引國內外觀光客的青睞,更無法營造『一來再來』的魅力,只帶來淺碟的觀光效益。

其實,16世紀葡萄牙人航海時發現臺灣,便說出:「Ilha formosa!」(美麗之島!)("Beautiful Island!")的台灣,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及自然景觀,觀光潛力無窮。政府為提振台灣觀光產業,除前瞻基礎建設之預算編列外,近期更通過預算為疫情過後之紓困,也同步進行產業轉型及升級,期能打造成國際級風景區,實是台灣在國際觀光翻身突起的契機。

因此現階段,首要應透過盤點區域資源特色做起,以強化各區域在地特質亮點的原則,對現有觀光環境基礎設施,進行調查及擬定改善方案,先以提升既有設施之友善環境及優化服務方式,將硬體建設及服務品質,提升至國際水準;進而,再以發展各區域觀光方式,串連據點、產業、文化歷史、地方創新等措施。並發展智慧觀光,連結觀光遊憩,以塑造觀光旅遊新亮點,跳脫以往對觀光建設之投資,常造成之一次性觀光景點的窠臼;最後,透過加強各型式之行銷,全面提升台灣的遊憩品質與能量,期使觀光旅遊,不只帶來產值,也能促進地方就業力,讓振興計畫,為台灣打造更多著名觀光圈。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日本的旅遊,嘗讓國人屢遊不厭,一去再去,應可作為國旅的學習典範。本報呼籲政府,應盤點現有觀光建設,通盤改善旅遊景點的軟、硬體設施,形塑凸顯台灣文化特色的旅遊定位,藉以強化國人旅遊,更吸引國外遊客來台。疫情雖是危機,卻也是翻轉的契機,台灣因疫情展現能見度,更應趁機讓觀光脫胎換骨,讓台灣從變成「觀光大國」。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


Ads sidebar 2-1

來來來哩來按個贊!


【版權重要說明】:本網站內容係由該著作權人或團體同意下轉載、或由該作者或會員自行創作上載發表之沒有違反著作權之圖稿內容,一切內容僅代表該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本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若讀者認為文章或評論有侵權不妥之處,請與聯絡我們,將儘速協同處理;同時未經本網站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內容,我們也將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