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2期-閒談 自由潛水與水肺潛水 二三事

我是77年次的陳政昇,臺北的土木技師,30歲那天辭掉工作,獨自跑去海外花了30幾萬環球旅行180天。今年來分享潛水這件事,希望在疫情後,讓大家能更加認識這個世界。

因為過去近20年來,海邊出了太多意外,政府的多處海水浴場封閉,讓我們一個海島的人民,卻反而跟海不是很親近,因為疫情,人們開始轉向國旅旅行,親近水域活動,也變成一個很重要的體驗,加上台灣本身就有不少世界級的潛點、和好的教練,讓越來越多人喜歡水域活動。

基於安全和行銷的原因,人們大多從板類活動開始,像是SUP、衝浪、水上摩托等等;還有另外一個品類,則是潛水活動了,最大宗可以分成自由潛水和水肺潛水等等。

任何戶外活動都有風險,不論登山、溯溪泛舟等,潛水也是一樣,只要有這樣的認知,才會讓人更注意風險管控,也會更謹慎小心。

『潛水是一項高風險的活動』,需要嚴格的訓練和認真的準備才能進行,並且在潛水過程中,需要時刻保持警覺,要確認自己的健康狀況,特別是呼吸道、心臟、耳朵等方面,是否有問題,要進行訓練與認證,知道自己的潛水設備和深度是否適當,瞭解潛水裝備、呼吸器等可否正確運作,再學習依據氣象和海象,檢查水下環境...,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個能力相當的潛水夥伴,並使用GPS定位系統或其他安全裝置,以保持聯繫,千萬不能獨自潛水,各個系統也都十分強調「潛伴」制度。

潛水大體上分成兩大類,分別是不用什麼設備就可下水的自由潛水和身上揹一堆設備的水肺潛水。自由潛水和水肺潛水都有不同的考試系統,就像是說英文考試,可以分考多益、英檢、雅思等等,自由潛水有AIDA、SSI、PADI;水肺潛水有PADI、SSI、CMAS等等,基本上,都是世界級認可的證照系統,我個人自由潛水是考AIDA,水肺潛水是考PADI。

以『自由潛水』來說,因為在水下只需要戴面鏡、呼吸管和泳衣,一口氣閉起來,直接下水開始在水中游。一般人上課後,學過正規呼吸法後,下水閉氣大概1分鐘到30秒鐘沒有問題,30秒內每秒下潛1公分來算,來回水下12公尺,基本上理論上可行,但是還有很多問題要克服,最大的問題是:如何平衡耳朵的壓力和水中游動的姿勢,都需要大量練習才可以,上過課之後直接過課拿到證照大概只有1成的人,但因為在水下拍照身材的線條感很美,所以不少人還是有在努力訓練,台灣也有不少選手挑戰深度賽、下潛賽等等。

自由潛水是極限運動的一種,最基本的AIDS 2過課率,大概才10%,人一到水下,腦袋如何想著平衡耳壓、調整姿勢、氣夠不夠等等問題,我自己體驗後,只覺得腦袋想越多越耗氧氣,反而要徹底放空腦袋,讓身體呈現穩定的浮力狀態,讓身心狀態相當平靜。對於住在都市裡面浮躁的人們,因為自由潛水時,會強迫身心進入平穩的空靈狀態,喜歡的人會蠻享受的,也有不少憂鬱症患者,透過自由潛水學習放空而治好憂鬱症。

另外一大類潛水,則是『水肺潛水』,基本上就是揹上氣瓶、防寒衣、BCD、氣管、二肌頭等裝備,因為有揹著氣瓶,下水的時候會非常有安全感,上課就是學一些科學、名詞解釋和操作裝備等等,基本上上課後9.9成會過課拿證照,拿證照就可以去世界各地請潛水教練導覽。

台灣擁有豐富多樣的海洋生態,因此也有許多知名的潛水景點,像是綠島海域、墾丁海域、澎湖海域、小琉球海域、蘭嶼海域和龍洞海域等等。如果以能見度來看的話,蘭嶼海域下,水能見度極限大概都有30~40公尺,綠島大概有20~30公尺,澎湖和琉球大概10~20公尺,龍洞大概10公尺,隨著天氣和海象有所變化。但如果想看豐富多樣的海洋生態的話,我個人首推綠島和琉球,但最近因為環境汙染與垃圾,不少漂亮的珊瑚或生態區,越來越少,真的有機會趕快去看看。

1392-3-1

小琉球潛水

 

1392-3-2

珊瑚與小丑魚

 

1392-3-3

綠島潛水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

 



【版權重要說明】:本網站內容係由該著作權人或團體同意下轉載、或由該作者或會員自行創作上載發表之沒有違反著作權之圖稿內容,一切內容僅代表該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本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若讀者認為文章或評論有侵權不妥之處,請與聯絡我們,將儘速協同處理;同時未經本網站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內容,我們也將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