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7期 社論-感謝南橫工程英雄

南橫公路是台灣三條東西橫貫公路建設之一,於民國57年動工,開路過程可謂篳路藍縷,施工期間共有116名工作人員不幸殉職,終於在民國61年完工通車。南橫公路,西起台南玉井,向東經高雄甲仙,至六龜、桃源區後,沿荖濃溪兩岸而行,終點到台東海端鄉。南橫公路橫貫中央山脈,全長203公里,沿線山勢雄偉、景象綺麗,最高點在大關山隧道,也是台東縣與高雄市之縣市交界處,為南台灣絕佳自然景觀。

因南橫公路橫貫中央山脈,屢遭天災摧殘,數度因道路中斷,讓桃源山區、利稻部落、復興、拉芙蘭、梅山等地,多次成為孤島,每遇颱風暴雨成災,居民返家,都必須與天爭道。特別是民國88年的921地震,讓南橫公路體質受重創,不少邊坡上方岩體都發生破裂狀況;921地震10年之後的八八風災(莫拉克颱風),橫掃全台三天,短時間內帶來2,854毫米的恐怖雨量,更是讓未復原的南橫公路雪上加霜,重創造成22座橋梁毀損,路基流失12公里。尤以梅山口到向陽路段,受創最為嚴重,沿線多處路段,上邊坡大規模坍方,落石及下邊坡路基流失嚴重,也讓南橫公路走向近23年的漫長復建之路。

南橫公路,沿線地質破碎,施工過程易有落石掉落,坡地工程挑戰十分艱鉅。許多工區腹地不足,邊坡高低落差極大,僅能藉由工程人員(蜘蛛人)吊掛、垂降、懸空,在陡峭山壁上命懸一線地執行修坡、清除浮石、噴漿、植被、復育等整治作業,面對難以預測的烈日、酷暑、凜冬、濃霧,與惡劣環境相拚搏,其危險與艱辛程度,豈是一般人能體會?

所幸在公路總局鍥而不捨的積極督導修復下,921地震23年後之111年5月1日,南橫公路終於全線通車。截至目前修復南橫公路花費約新台幣130億元,計修復23座橋梁(包含110年8月被沖斷的明霸克露橋)、15座明隧道、沿線無數的路基工程及邊坡工程,可以說南橫公路,都是無數工程英雄,用其生命、心血與歲月,一步一步,犧牲奉獻而建成,值得大家向渠等致上最高敬意。

南橫公路廿十餘年重建的時光,已然悄悄流逝。但,近年來極端氣候屢見不鮮,每每風災重創台灣的慘痛畫面,吾人記憶猶新。換句話說,搶災、救災、復建的工作,不可能終止。根據世界銀行2017年研究報告「自然災害熱點:全球風險分析」,蒐集全球15至25年的災害事件紀錄,觀察區域人口及GDP,曝露在6種主要自然災害所承受的風險。其中6種災害,包括地震、火山爆發、山崩(土石流)、洪水、乾旱及颱風(西半球稱颶風)。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居住的台灣,居然是自然災害高風險地區,同時曝露於3項以上自然災害之土地面積與面臨災害威脅人口,均超過9成,高居世界第一。因此面對極端氣候,居住在台灣的子民,不可不慎。

「歲月靜好,是因為有人負重前行」,值此南橫公路通車之際,國人莫不歡欣振奮之餘,本報除了要向辛苦的南橫公路工程團隊致上最崇高之敬意外,同時也要嚴肅呼籲:全球氣候變遷與極端天氣之現象日趨嚴峻,已然成為『常態』,大規模複合性災害之考驗,成為未來長期難以逆轉的趨勢,更是全人類共同的挑戰。本報認為,政府平時即應著手建立完善防災資訊,並配合媒體與專家學者協助,推廣防災教育,致力提升全民防災意識之外,身負雕塑家園責任的土木工程師,在工程規劃上,更應拓展時間及空間尺度,以宏觀廣域的思考,搭配各類防災、減災新技術來因應,學習與大自然和平永續共存,這才是『安全回家唯一的路』。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

 


Ads sidebar 2-1

來來來哩來按個贊!


【版權重要說明】:本網站內容係由該著作權人或團體同意下轉載、或由該作者或會員自行創作上載發表之沒有違反著作權之圖稿內容,一切內容僅代表該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本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若讀者認為文章或評論有侵權不妥之處,請與聯絡我們,將儘速協同處理;同時未經本網站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內容,我們也將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