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5期 社論-提高本勞自雇率 跳脫缺工大泥淖

台灣缺工的問題已是老生常譚。據104人力銀行最新調查顯示,目前台灣企業缺工高達108萬,雖然政府各部門努力在設法解決,似乎成效不彰;換句話說,政府政策未能對症下藥,無從根本解決,以致缺工持續發酵加劇,值得深思。

據了解,有關部門透過最立即直接的方式,也就是敞開移民大門,放寬高技術移民限制,緊急填補人力荒,但藉由引進外籍移工來解決產業缺工的問題,實則讓只願意付低薪的廠商,得以解缺工的燃眉之急。這些廠商賺取小利的同時,卻無法提升員工的專業能力,他們也無法釋放勞動力給有能力付出高薪的上游廠商。因此,政府引進移工的政策看似一時在解決缺工,實則長期造成產業的缺工,惡性循環,無利於台灣市場經濟的復甦及技術工人的養成。

在全球缺工的狀況下,隨著越南等國家崛起,台灣薪資已經落後於其他亞太國家。全球權威企業人力諮詢機構調查:「在2020年公布一份亞太地區的薪資排名,以固定薪資,不包含獎金來看,台灣在15個國家中,總薪資不但排在中後段,固定薪資更是落後越南,位居第10名。」台灣的薪資不再亮麗吸引人,已影響了外籍勞工來台工作的意願。更由於社會的變革,「M」型的結構,中間地帶的台灣人的實質薪資,隨著越來越高的房價、物價和通膨,其實就是越來越窮,甚至已經停滯近20年,令人不勝唏噓!

在各行缺工時,以勞動力導向的營建業,缺工更是嚴重。工地有部分專業技術工人,日薪五千至一萬元卻找不到人,確有其事;雖然這不是普遍現象,但實際上普通工人長期薪資成長有限,卻是實情。國內營造業普遍採用外包的制度下,看似日薪較高的工人,實際在扣除必要成本後,其所得實則比上班族更低;原因蓋如下述:1.自雇工結算為日薪非年薪;2.高危險工作環境;3.較高的設備成本;4.長期職業傷害就業年限較短。加上營造業工作環境辛苦,無法遮風避雨,物質條件亦相對匱乏,除土木營建科系畢業優秀人才轉投高科技產業外,在台灣「藍領階層的社會地位及薪資待遇」,遠不如國外,缺少誘因讓年輕人願意投入營建行業。

針對上述營建缺工問題之改善策略,釜底抽薪之計,應集思廣益如何提高本勞參與率並改善勞工工作環境為主要關鍵,本報認為,應可從修法提高營造業勞工自雇率開始。查,營造業法第33條已規定營造業承攬之工程,其專業工程特定施工項目,應置一定種類、比率或人數之技術士規定。又根據內政部96年修正「營造業專業工程特定施工項目應置之技術士種類比率或人數標準表」,可知特定施工項目,規模於一定金額以上,應於工地設置任一職類技術士一人以上。然而,現況是工地技術士設置比例過低,且各工項皆為外包,實際屬於營造廠編制內人員屈指可數,且營造業法施行細則,又未規範營造業自雇技術士及技術勞工的比例。換句話說,法令規定訂的多好,「徒法不足以自行」,不落實實施,皆屬枉然!

更何況國內營造廠的經營模式,本身自雇勞工養成的不多,大多採外包的制度。多數施工人員可視為「非典型勞動型態」(勞動派遣、勞務承攬、業務外包),屬臨時派遣之工人,因此無法提高勞工福利,持續提升營建技術並防範職災危害,如此作法獲利豐厚,一有機會拍拍屁股走人...,奢談永續經營。若政府能於法令上漸進式的調整自雇技術士及勞工的比例,同時於政府採購契約中鼓勵提高自雇勞工比例的條款,創造營建業整體良性循環,循序漸進改善缺工問題。

綜上所述,台灣如今在缺工、低薪的困境中,即使政府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更不該成為創造低薪的推手,草率推出獎勵就業方案,鼓勵年輕人往高薪行業發展,如此治絲益棼,只會加重產業失衡,讓勞力工作市場更陷困境,缺工低薪還是無解。總之當前全台百萬大缺工的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政府對於勞工權益的支持與態度,本報建議,應改變傾向於資方政策,且勿因外勞移入政策影嚮本國勞工權益,使企業10%的人奪走90%人的勞動成果。如能在資方與勞方之間取得近穩定的平衡,漸進緩解低薪等問題,中止流失競爭力,化解國安危機,這才是大有為政府的睿智之舉。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


Ads sidebar 2-1

來來來哩來按個贊!


【版權重要說明】:本網站內容係由該著作權人或團體同意下轉載、或由該作者或會員自行創作上載發表之沒有違反著作權之圖稿內容,一切內容僅代表該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本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若讀者認為文章或評論有侵權不妥之處,請與聯絡我們,將儘速協同處理;同時未經本網站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內容,我們也將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