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4期 社論-論 2050淨零建築之達標利器 - BERS

科學證實氣候變遷造成的影響已經相當緊急,氣候議題引發國際高度重視,各國陸續提出「2050淨零排放」的宣示與行動。為呼應全球淨零趨勢,2021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蔡總統宣示,2050淨零轉型是全世界的目標,也是臺灣的目標。

隨著全球已有136個國家宣示淨零排放,我國也於2022年3月30日宣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提出五大路徑(建築、運輸、工業、電力、負碳技術」規劃;四大轉型(能源、產業、生活及社會)策略;兩大面向(建構科技研發、氣候法制)基礎。並於同年12月政府發布「淨零轉型12項關鍵戰略行動計畫」,提供至2050年淨零之軌跡與行動路徑,以促進關鍵領域之技術、研究與創新,引導產業綠色轉型,帶動新一波經濟成長,並期盼在不同關鍵里程碑下,促進綠色融資與增加投資,確保公平與銜接過渡時期。

政府在2030年前編列9,000億元預算執行八大計畫(再生能源及氫能、電網及儲能、低碳及負碳技術、節能及鍋爐汰換、運具電動化、資源循環、森林碳匯、淨零生活),透過打造具競爭力、循環永續、韌性且安全之各項轉型策略及治理基礎,以促進經濟成長、帶動民間投資、創造綠色就業、達成能源自主並提升社會福祉。「2050淨零轉型」,不僅攸關競爭力,也關係環境永續,必須打下長治久安的基礎,才能留下一個更好的國家給年輕人。

而四大轉型策略中,又以產業轉型對建築營建業來說影響最鉅。一般產業轉型主要包括三項:製程改善、能源轉換及循環經濟。至於建築部門3個階段性目標分別為:1. 2030年所有的公有新建建築物都要達到建築能效1級或近零碳建築;2. 2040年50%的既有建築物要更新為建築能效1級或近零碳建築;3. 2050年100%的新建建築物及超過85%的既有建築物為近零碳建築。

要達成前述建築部門3個階段性目標,就必須透過跨域整合「再生能源+建築能效+家電能效」共同推動,並藉由4大主軸8項措施加速低碳轉型。換句話說,對於新建建築之因應措施,為建立能效評估系統及強化建築節能法規;對於既有建築之因應措施,為提升公有及民間既有建築能效;對於家電設備之因應措施,為提升家電產品能效基準及預留充電設備停車位;對於減碳技術、工法之因應措施,為建築物導入節能技術及低碳工法研發。

又,要達成上述階段性目標,最重要的是必須先建立並實施『建築能效評估系統』(Building Energy-Efficiency Rating System,BERS),藉由評估及計算建築物能源效率的系統性工具,才能明確掌握建築物能源使用效率的高低,作為後續獎勵或強制規範的量化基準。為了協助建築管理機關以及建築物之生產者、設計者、使用者,能精確掌握台灣特殊氣候下之建築物能源使用特性,並有效改善建築能源使用效率之目的下,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制定一套評分與標示之標準方法,稱之為『建築能效評估系統』,可併入綠建築評估手冊中,在取得綠建築標章的同時,一併計算其建築效能,此評估系統草案,已於2021年完成制訂,將建築依節能成效,由高到低,分為1~7個等級,並於2022年1月1日發布實施。

何謂『建築能效評估標示』?它類似經濟部能源局,已推動多年電器產品的能效分級標示一樣,把龐然大物的建築物當成一件電器產品,以1至7等級標示其能效,讓民眾秒懂其整體節能狀況。此標示制度,源自於歐盟的建築能效指令。試想,過去讓人難以理解的建築節能政策,現在可化成1至7等級的簡單能效標示,是會讓民眾相當有感的。如此可透過廣大消費者、媒體的輿論監督,鞭策政府、業主,去改善建築能效,提升建築節能效益,也才有機會達到建築產業轉型的目標。

本報認為,在邁向「2050淨零建築」的道路上,從建築物能效評估系統開始做起,明確建立起各建築物之能效評估標示,從宣導說明、教育訓練做起,到實際執行等,都應採分階段逐步落實。並由公部門建築帶頭示範,當累積愈來愈多的成功案例時,就可讓民間建築有具體範例作為參考,進而帶動民間建築參與的意願,公私協力,共創雙贏,早日達成階段性減碳,最終完成2050淨零建築之目標。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


Ads sidebar 2-1

來來來哩來按個贊!


【版權重要說明】:本網站內容係由該著作權人或團體同意下轉載、或由該作者或會員自行創作上載發表之沒有違反著作權之圖稿內容,一切內容僅代表該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本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若讀者認為文章或評論有侵權不妥之處,請與聯絡我們,將儘速協同處理;同時未經本網站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內容,我們也將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