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0期 社論- 論 公宅與年青世代居住正義的善性循環

1960年代經濟起飛,城市湧入大量人口。數量有限的國宅無法滿足需求,政府乾脆解除建商融資禁令,棄守國宅供應,成了房價房租飆升的最大原因。然而,房屋不只是供需問題,更牽扯經濟、政治的因素。央行長年實施利率匯率雙低,誘使大量熱錢進入房市,土地變成炒作商品。地方派系透過地目變更,不擇手段綁標、徵收、關說,牢牢把持地產利益。低廉的持有成本、不透明的租屋市場、缺乏購屋以外的替代性居住方案,誘使金權階級囤積居奇,房價在買空賣空中節節推高。

其實「住屋」本身就存有矛盾:房子「價格高昂」又「不可或缺」,促使作為投資目標的「商品價值」,無情壓倒了做為生存所需的「使用價值」。據查,台灣有六成家庭持有一戶房屋(用以自住,實際上無法拋售),所以如果政府決心壓抑房價,民眾又擔心自己唯一的老房會在「改革」中跌價,削減了「想像中的財富」;於是,主流民意也抗拒地權改革。

台灣的住房運動曾經多次捲動社會:1.1989年-五萬名無殼蝸牛夜宿忠孝東路;2.1999年-結盟工運、婦運、社福的「非萬人夜宿忠孝東路」;3.2014年-「巢運」來勢洶洶,包括房產稅改、健全租屋、廣設社宅等訴求多管齊下...,最終功敗垂成,究其原因無非是主管當局的回應虛與委蛇,看似承諾改革,實則後門洞開,建商財團在背後遠端搖控,「成家」的願景只能是鏡花水月。

面對無屋或租屋不平等問題,許多人認為,是年輕人不夠努力賺錢,或者不夠撙節開銷,導致自己流落「租不起好房子」的命運。從行政院的「主計總處租金指數」,可見租金逐年增長;而「住宅價格指數」從2019年後大幅上漲。近年都會區房價已經飆漲到即使努力存錢也買不起。2016年民進黨政府執政後,以「房市三箭」做為住宅改革核心,包含「改革房產税制」、「健全租屋體系」、「建二十萬户社宅」,但成效十分有限。

本報認為:「1960年代經濟起飛,城市湧入大量人口。政府棄守國宅供應,成了房價房租飆升的最大原因;那麼,今日在國有土地上,規劃優良大量的公宅,應該是解決這個問題的一種有效手段。」至於目前由於各種因素囿限,使得公宅對於青年世代居住問題的助益有限,原因概如下述:1.公宅供應不足:由於需求龐大,興建的公宅數量,緩不濟急,未能滿足市場需求,造成公宅的價格或租金,依然處於相對高位,讓年輕人難以負擔;2.審核條件限制:公宅的申請條件相對嚴格,使得部分單身年青人有需要卻難以符合申請條件;此外,公宅分布不均,地理位置離工作地點較遠。這也是年青人居住不易的原因之一。

公宅要如何能夠真正解決年青世代居住正義,並形成善性的循環,本報建議如下:1.先租再買制度:目前公宅大多屬於只租不賣,雖可讓年青人稍解燃眉之苦,暫有安身之處。但租期過後,若房價仍高,又得再次面臨同樣的問題。本報建議,公宅在承租一定年限後,讓原租戶能夠優先以參考公告地價計算之房價進行承購,如此,公宅才能吸引年青族群入住發揮長遠之效益。當然,在承購後必須有配套管制措施,轉賣規定必須嚴謹,以免淪為賺取價差獲利之途徑;2.公宅分級制度(視距市中心距離而定),都會區應讓給工作需要、且負擔得起房價的人居住;公宅建議應盡量規劃到距離市中心三至四環之位置,並搭配交通運輸之配套措施,依照距離遠近不同而訂定租金之高低,以多花點上班通勤時間來換取較為低廉之租金方式,讓年輕人有更多元之選擇;3.公宅規劃方向之調整:公宅的規劃應採模具化,降低造價成本,並搭配預鑄工法,以提升建造效率,當然住宅安全、維護使用、機能需求要符合規定。ㄧ個重視社區發展的規劃,勝過個體戶花紅柳綠的外觀。透過整體周延完善的配置,必能吸引更多年青人選擇公宅居住。

公宅與年青世代居住正義的問題,是一個複雜的系統性挑戰。「居住正義」,指的是人民「安穩居住」的權利,應獲得充分保障,是個關乎民生安定的重要議題,因此在即將到來的大選,政治人物推陳出新的提出住房政策方案。本報認為,政府的堅持施行與強力法規規範,和民間的信賴,大家共同參與一起努力,居住正義才有伸張的一天,「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是美好世界最有遠見的投資。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


Ads sidebar 2-1

來來來哩來按個贊!


【版權重要說明】:本網站內容係由該著作權人或團體同意下轉載、或由該作者或會員自行創作上載發表之沒有違反著作權之圖稿內容,一切內容僅代表該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本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若讀者認為文章或評論有侵權不妥之處,請與聯絡我們,將儘速協同處理;同時未經本網站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內容,我們也將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