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2期 社論-台灣對抗劇災型地震全島一命亟需建立長期性災害應變機制

2024年元旦,日本便相當不平靜!1月1日下午3時,日本南部鹿兒島縣御岳火山爆發,火山灰噴飛達1,600公尺;1日下午4時,石川縣能登地區發生規模7.6大地震;2日下午5點50分,日本航空客機降落機場跑道時,因為衝撞海上保安廳MA722定翼機而起火燃燒,所幸機上人員全數順利逃出。短時間內發生各種天然或人為的災難,顯現日常生活中隨時充斥著災害發生的可能。

隨著時序進入到三月份,回想起日本在13年前(2011年)3月11日下午2點46分18秒(當地時間),宮城縣牡鹿半島東南偏東130公里的西北太平洋海域位置,發生地震規模9.0的強烈地震,除了地震發生初期,因強地動搖晃造成的損壞之外,地震同時引發的巨大海嘯在半小時後襲向陸地,造成日本東北地區和沿海地區慘重的損失,包含福島核事故等,對整個國家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因此,在這場災難之後,日本政府實施了一系列新的防災政策和措施,以提高國家的防災能力和應對災害的能力。包含:(1)強化地震和海嘯預警系統,提高了預警系統的準確性和及時性,並加強了向公眾發送預警信息的能力,以便民眾及時採取應對措施。(2)強化核災害應對能力,加強了核電廠的安全標準和監管措施,提高了應對核災害的能力和水平。(3)加強建築抗震和防災能力,修訂了建築標準和規範,要求新建和改建的建築物符合更嚴格的抗震要求,並加強了對舊建築的檢測和改造。(4)推動社區和居民的防災意識,日本政府積極推動社區和居民的防災意識和能力,舉辦各種防災教育和訓練活動,向居民介紹災害風險、防災準備和應對方法,提高居民的防災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5)強化國家災害應對體系,提高了政府各級部門和機構的應對能力和協作能力。改進災害應對計劃和流程,加強了災害應急領導和指揮系統,以確保在災害發生時能夠及時有效地應對。

與台灣鄰近且有相似環境挑戰的日本,根據過去的經驗以及學者專家的研究,近期乃將目光投注於南海海槽(南海トラフ)。南海海槽發生特大地震的週期,大約90~150年,其中1707年的「寶永地震」,更引發了富士山的大規模噴發(「寶永大噴發」)。日本的研究單位認為未來30年內以南海海槽為震央,規模達8~9的特大地震,發生機率高達70~80%;未來40年內則是90%。因此,日本近期很頻繁地用各種方式提醒民眾,關於南海海槽大地震與富士山噴發的防災呼籲,顯見這個劇災型地震的發生已是必然,萬一真的發生時,能做的就是活下來,而且要活得久一點、久到一切恢復到「正常」。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日本戰戰兢兢對於劇災的防護,也提醒著我們台灣,災害隨時可能降臨。在面對這樣的挑戰時,政府的施政,應該著眼於保障民眾的生命安全和長期福祉。在當今社會的氛圍,政府的施政方針常常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包括政治需求、選舉壓力、民意反應等。從各縣市爭相舉辦的燈會活動,不難發現各級政府都著眼在讓人民獲得短暫快樂,而不是對民眾長遠影響的建設。

隨著全國各地燈會結束,今年春節也正式結束,人們回到正常生活及作息,除了對新的一年充滿希望之外,人民對新出爐的立法院充滿期待,又怕吵吵鬧鬧輪落空轉。本報提醒:台灣地理條件特殊,原本就受到許多天災的挑戰,更需要政府、朝野黨派、民眾、企業等多方共同努力。期盼大家能體認全島一命對災害應變多點關注,積極引導社會各界形成共識,應在平時便對防災有長遠準備,並建立基於科學分析的政策評估體系,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學性和專業性。另外鼓勵創新和技術發展,關注長遠影響的轉變,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民眾的長期福祉。本報呼籲,台灣是承受地震颱風多災難之島,這也是台灣子民的宿命,政府應著眼於建立長期災害應變機制,從讓人民短暫快樂的小確幸政策,轉變成對人民有長遠及正面影響的防災建設,才能在劇災來臨時,增加存活的機率。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


Ads sidebar 2-1

來來來哩來按個贊!


【版權重要說明】:本網站內容係由該著作權人或團體同意下轉載、或由該作者或會員自行創作上載發表之沒有違反著作權之圖稿內容,一切內容僅代表該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本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若讀者認為文章或評論有侵權不妥之處,請與聯絡我們,將儘速協同處理;同時未經本網站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內容,我們也將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