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6期 社論- 論 地震頻乃-老舊建築物亟需結構補強

日本石川縣能登地區,於今年元旦發生7.6強震,造成約202人死亡、660人輕重傷,其間餘震、大火、海嘯不斷,珠州市更傳出9成房屋全毀,災損的畫面,讓人怵目驚心。

反觀國內,以人口密集的台北為例,屋齡30年以上老屋佔區域住宅量比重高達72.2%,其中,豪宅林立的精華區塊,如:大安、松山、士林、信義等蛋黃區,老屋佔比甚至有超過8成以上,而多數老屋,因設計年代法規耐震標準偏低,普遍皆有耐震力不足的缺點。若以2016年,台南大地震維冠大樓倒塌所造成的人員傷亡來看,北市府就曾估算,光是台北若發生一樣地震,將會倒4,000棟房子、死6萬人,傷亡將相當慘重,顯示國內各大都會區,危險及老舊建築物提升耐震安全,實有其執行之時間壓力與高度必要性。

惟近年來因新冠疫情影響與全球經濟通貨膨脹,營建業界環境普遍缺工、缺料,國內土地管制法令趨向嚴苛等因素,引致土地與建築成本大幅提升,故而房價節節高漲,再則因應巴黎公約2050年零碳排的全球化節能減碳策略,未來加乘碳稅後之建築成本將更形抬高,如無其他戰爭或天災影響,可以預見在未來20年內新建建築物,只會持續高漲而無下降的空間。

至於國內相關老舊建築物之結構補強輔導與經費補助,主管官署雖已陸續頒佈若干法令,以為政策推動之根據。諸如行政院核定之「全國建築物耐震安檢暨輔導重建補強計畫」、內政部頒佈施行之「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條例」、「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結構安全性能評估辦法」、「中央主管機關補助結構安全性能評估費用辦法」、「建築物公共安全檢查簽證及申報辦法」、以及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推動之「私有建築物耐震階段性補強計畫」...等,從耐震能力評估、結構補強設計到補強工程施工之經費補助方式,皆有詳盡之作業流程與規則。只是都更牽涉住戶多需求不一樣,整合相當不容易,有時一拖十數年,最後能成功的案例比率不高。

換句話說,目前都會區大比例存在之老舊建築物其耐震能力不足,影響居住安全之問題,企圖透過拆除老舊建築物重建更新之政策,將耗費極高成本,遲滯其執行之效率,很難於短期內全面改善。然而都會區人口居住最密集的建築物(如集合式住宅),其地震時造成的傷害將最大,要避免強震來襲之重大災損,應利用最短時間辦理大量老舊集合住宅之耐震補強,以完成必要之抗震準備,是唯一的途徑,也是不得不走得艱辛的道路。

本報認為,目前針對此一類型老舊建築物之耐震安全,僅是由各地方政府依據中央主管機關補助結構安全性能評估費用辦法,以輔導接受民眾申請方式來辦理。除中央補助之經費外,並未有其他經費挹注,致其補助耐震評估經費大多低於業界收費標準,以致影響民眾的意願。比對新建建築物,國內目前有耐震標章、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等法規,可以獎勵建築容積率,以提升建商之建築品質;因此,針對老舊建築物,制度面可以更優惠獎勵,諸如,工程費之補助、低利貸款、買賣交易行為增值稅之補貼或減免、配合外觀改善之經費補助,甚至建管方面可給予免變更使照之方便性等,如此才能提高民眾辦理私有建築物耐震補強之意願。當然,廣邀產官學研各界研討此議題,再加上政府強力宣導,皆是提升成效之必要方策。

綜上所述,值此總統大選剛剛結束、政府積極想要開創新局的時刻,本報建議,針對各大都會區現存的大量老舊建築物,進行拆除重建更新,才是長期根本解決之道;但短期之策,所謂「階段性補強」(亦即弱層補強),或可緩解燃眉之急。內政部在111年6月14日公告修正的新版「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及解說」,並自中華民國112年10月1日生效,第八章第8.5節,即以排除弱層破壞補強方式,降低在地震下因軟弱層集中式破壞而崩塌的風險。交相運用,庶幾提升老舊建築物耐震安全,讓台灣子民有個安居的家園。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

 


Ads sidebar 2-1

來來來哩來按個贊!


【版權重要說明】:本網站內容係由該著作權人或團體同意下轉載、或由該作者或會員自行創作上載發表之沒有違反著作權之圖稿內容,一切內容僅代表該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本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若讀者認為文章或評論有侵權不妥之處,請與聯絡我們,將儘速協同處理;同時未經本網站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內容,我們也將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